《磁场》教学反思
2019-11-04 19:38:46 119
本课是第二级物理“磁场”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已经通过探究式教学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该课程通常在以下方面令人满意。
首先,教学程序的设计更加合理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11个教学环节:
1.提问问题:垂直在洛伦特磁力的作用下,进入磁场的带电粒子有什么作用?
2.实验演示:没有磁场时匀速直线运动,垂直于磁场时匀速直线运动。
3.创建一系列问题场景,请学生,老师进行指导,在上一课中使用洛伦磁的知识和向心力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以获得垂直注入的磁场。粒子将在洛伦特磁力的作用下做均匀的圆周运动。
4,课件模拟磁场中的带电粒子做均匀的圆周运动,并特别注意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洛伦磁力)。
5.让学生得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均匀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
6,实验演示:改变粒子速度V和磁感应强度B,观察半径的变化。
7,课件模拟:改变m,v,q,B,观察半径的变化。
8.课件模拟:两个m和q相同,并且v的不同粒子在相同的磁场中移动,并且观察周期相同。
9.通过示例1合并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省略标题)。让学生先进行计算,然后老师将使用物理投影仪反馈情况,然后发表评论。
10.评论教科书的例子,让学生先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再评论,并指出这是质谱仪的原理。老师详细解释了质谱仪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11,班级总结,布置工作。
第二,适当和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
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其主体是课程,而不是全部学科,所有章节均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我们必须选择最有利于整合的章节内容才能利用整合。本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学科标准的特点,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第三,使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探究能力
全班级教师通过提问→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实例合并,让学生分析均匀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均匀圆周运动,推导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公式,然后设计质谱仪,通过分层问题设计确定带电粒子的质量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这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的有意训练反映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合一课程功能。
第四,发挥学生的学科状态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然后创建一系列问题场景启发学生的思想和理论分析表明,垂直于磁场的带电粒子将在磁场中进行均匀的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推导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让学生充分考虑这些例子,并要求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计算并使用物理投影仪提供反馈。一切都以学生的教学思想为主体。
下课后认真思考,还有一些地方不是很令人满意。
首先,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上一部分的内容花费了太多时间。谈到质谱仪时,它似乎太着急了,感觉就像是一块松动的前脸。
第二,课堂总结不仅限于知识要点的总结,还包含学习方法的要点,我忽略了这一点。在本课中,应进行小幅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