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军简介
2020-10-09 14:01:39 318
邓小军1951年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7年,他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教授。自1997年以来,他一直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的教授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同时担任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刘宗元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浸信会访问学者。大学从2003年至2004年。他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朝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着重于陶渊明的研究,杜甫的研究特色,诗歌和历史,诗歌思想和艺术研究等的相互证明。
一。专着
《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诗史解说》,中华书局,2004年7月出版
二,论文
“薛宝cha的《六虚词》的由来”,《红楼梦》,1981年第1期。
“刘禹锡《竹枝词》与《抒情诗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论盛唐诗歌的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汉代志》第一,第二,第二章,《陕西师范大学新闻》,1988年,第3期,第4期; 1989年,第1号。
《论宋诗》,霍松林,邓小军,《文学,历史与哲学》,1989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6期;台湾文化总公司高雄立文《歌曲诗集》(1993)。
《论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精神》,《江海日报》,1989年第1期;国立人民大学复印件“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7期。
“杜甫:儒学复兴运动的先驱”,《杜甫研究杂志》,1990年第4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杜甫与儒家的人性与政治思想”,《杜甫研究杂志》,1991年第1期。
“合芬研究与贞观统治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唐代中国文化宣言-韩愈《圆道》考”,《孔子研究》,1991年第4期。
《杜甫诗歌史的精神》,《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刘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国立人民大学复印件《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期。
“新儒学的本体论-人性论的建立-韩愈人性论研究”,《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
“从自然中汲取生命力-杜甫与自然”,《杜甫研究杂志》 1993年第3期。
“人性与中国文化”,台湾《月刊》,1993年第10期。
《韩愈散文的艺术境界》,《人文杂志》 1994年第1期。
“中国人性思想的五个意义”,《学术月刊》 1994年第6期。
“隋代书中没有王通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国立人民大学复印件《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 1994年第9期。
“从恶性理论到善性理论的转变:刘宗元人性思想的发展”,《刘宗元国际研究摘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唐代鼎盛时期诗歌人文意义的再发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 《唐代文学年鉴1995,1996年收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杜诗研究的两个主题”,“人的诗稿”,1995年第1期。
“早期唐诗:唐诗精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
““朱江”的第一个证据”,《杜甫研究》 1996年第1期。
《杜诗四论》,《杜甫研究》 1996年第2期。
“《诗经研究之路:回顾过去与认识新────魏炯若教授名作《读风的新笔记》”,《人文杂志》 1996年第6期。
“辛弃疾《何光功·别毛家弟》词的古今经典”,《中国文化》 1996年第2期。
《价值观和学术规范-回应江青先生和杨念群先生对“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的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冬季; 《中国书评1994 -1996》,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辛弃疾的《何光功·别毛家弟》词的古今经典”,《中国文化》,第14期,1997年出版。
“中国学的态度和意义”,《中国文化学》,1998年第2期。
《韩愈的政治品格》,《韩愈研究》 Vol。 2,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陈三立的政治思想》(三元经社诗集之一),《圆岛》第5期,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谈“梦游天目吟流”的主题变化”,《中学语文》,1999年第6期。
“如何评价中国现代学者”,《文汇报》,1999年7月3日。
《孔子的思想与民主政治》,《原路》第6期,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陈宝zhen之死》(三元经社诗集第二版),《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书院纪念陈寅恪诞辰110周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文汇图书周刊》 2001年3月3日。
“谈历史的诗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新加坡《儒家文化》创刊号,新加坡儒学研究会,2001年3月出版。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的关系-兼论《桃花源与诗歌》,《中国作家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2001年3月出版;《中国文化》第17、18期联合发行,2001年,2015年3月发布。
“陶渊明的“书酒”诗补证-兼论陶渊明在金宋时期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的两个问题的不同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国立人民大学复印件“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6期。
“邓中臣的《杜诗笔记》-邓小平笔记的学术价值及其改名为王Zhu笔记的理由”,《杜甫研究学术期刊》 2002年第1期。
“向秀的“四伏赋”研究”,《文学前沿》,2002年第1期。
“红豆的一点历史-以王伟,杜甫,“云西有意”和钱谦益为中心”,《中国文化》,2002年第21期;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高级论坛丛书》。
“熊世利,梁漱ming和陈寅恪晚年思想的比较及其对朱子学的现代意义”,新加坡儒家文化第二期,新加坡儒学协会,2003年1月出版。
“现代新儒学及其代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003年3月1日。
“杜甫对房关墨体系的抢救及其向to州的释出(一)-兼论唐代E墨体系”,《杜甫研究》 2003年第1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12期。
“对杜甫书水坊墨迹系统的考察和对System州墨迹系统的释放(第二部分)-以及唐代the书和墨迹系统的研究”,《杜甫研究》 2003年第2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古代与现代》文献研究的副本,2004年第1期。
《陶继歌的起源与发展》,《新歌学》,第一卷。 2,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大韩书社2004年出版的《汉言·八首诗·八首》,《诗论》,《新文学》第二辑。
“陶渊明政治节的见证-以严延Yan的“陶正时序言为证”,《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陶渊明的思想创造与实践》,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与中国学报》第1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三种宗教和谐的临终关怀-谢凌云的“死诗”考证”,“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与中国学术丛书·汉魏六代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众议院,2005年9月出版。
“王同的价值”,“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005年11月14日。
“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讲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陈寅恪与《唐代政治史评论》”,《光明日报》,2007年1月18日。
“不同世代的隐藏的朋友”,《文学遗产》 2007年第3期。
《杜甫北政增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陶渊明的“饮酒”诗编年史-兼谈“婷婷附一”的时代问题”,《晋阳学刊》 2007年第5期。
“三大现代诗歌:马一夫,陈寅恪,沉祖芬”,《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
“通que台诗中“宫廷投诉”主题的确立及其在唐中后期的新变化”,邓小军,马季钊,《北方散文》,2009年第4期。
《西戏曲》与南北朝长江军事分界线-《西戏曲》的创刊年代,《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赖高翔先生的诗歌评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三期。
“古典诗词与乡村生活的诠释-以陶渊明,黄庭坚的诗为例”,《晋阳学刊》 2010年第4期。
“关于永旺林案的真相-解读李白的《永旺洞游十一首歌》”,《文学遗产》 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