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2021-08-03 01:22:24 27
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说课稿 篇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名是《人生寓言》,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我认为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体会、思索有关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2.初一的学生要继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提高朗读水平,此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表达正适合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这是初中首次出现的寓言文体,编者延续第一单元的人生主题,让学生通过感悟人生,得到启示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了解到寓言的文体特点,易于开展寓言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涵的寓意。
3.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4.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目标1、3是本文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运用;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整体阅读,探究质疑”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找出关键词句,教师展示屏幕板书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从而能概括寓意;然后让学生分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开讨论质疑,再进行集体研讨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最后通过看图编写寓言的比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写法。 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新课标所突出强调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五点:
1. 用普通话正确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 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 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4.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 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悟人生。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第一单元有关人生的感悟及学生作文中展露的坚强不屈的人生观,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本课的学习。
2、揭示目标
3.目标的实现:
①看导语,默读课文《白兔与月亮》,粗略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屏幕板书复述故事,概括寓意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落难的王子》,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通过屏幕板书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标2、3 ,接触难点;
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进行集体探究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完成目标3 及重点;
④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发挥想象,比赛编写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同学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标1及通过训练解决难点;
⑤寓言文体小结,布置作业。强化拓展训练,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儿子的研究报告》这篇文章恰是语文课人文性的充分体现。题目“我所看到的……”就强调了个人的实践经验,是个人的体会。美式教育的特点也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主体的介入,人的活动。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而言,都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好教材。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运用多种途径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
通过观看影片,品析词语,分析文章内容,感受美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目标:
能辩证看待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
3、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夹叙夹议的文章,作者以自己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儿子完成三个研究报告的过程,然后针对儿子的变化,将中、美教育作比,得出美式教育的特点。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美式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协作去解决,从而认识美国教育的特点。
中、美教育各有所长,根据我国的现状及文化底蕴,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中国基础教育,而美式教育重培养能力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方法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不可能一致,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对它的处理是,生可以各抒已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要理由充足,不必强求一致,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说教学方法
新《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据此,本课拟采用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通过学生主体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促使学生的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师适时加以引导,营造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氛围,使生相互启发、交流,激发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教时,强调课前预习,查找一定量的相关资料,课上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请一位学生描述自己经历过的小学评语文课堂。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
2、播放中式教育片段,突出中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孩子们熟知的画面唤起他们的认同感;同时为后面能辩证地讨论奠定基础。)
3、师导入:这是中国的小学教育,美国的小学教育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学习《儿子的研究报告——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传授新课
1、一般而言,学习一篇文章,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内容和结构。不一定要学生答出这两点,只要提到了词语、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等即可。
(设计意图:回顾以往学习的内容,使之系统化、方法化,便于指导新课的学习。)
2、学习的目标一般是教师提出,今天想把这个权利交给同学们。请听教师读课文,你们来看看针对这篇文章,我们要弄清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敢于质疑。)
3、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内容上:
A、美国的小学课堂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上课根本没有教科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美国小学教育的状况。)
B、父亲把儿子送到美国小学,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是这样的?
明确:由“忧心忡忡”到释然(由“发懵”“无言以对”、“不禁想起”等几个词语可看出父亲情感的变化。)
(设计意图:总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脉络,试体会父亲情感的变化。品析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一定的词汇。)
C、到美国小学以后,儿子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明确:
1)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
2)打印出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内容丰富,分出了章与节,列出了参考书目。
3)他已经变得无拘无束,洋洋得意,十分自信。
4)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
5)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三个研究报告——《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我怎么看待人类文化》的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D、设计一个小练习:以“我认为‘儿子’变得____”的形式说一句话,同时感受美国小学教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我认为‘儿子’变得自信了”,“我认为‘儿子’变得有能力了”等等。
(设计意图:品读议论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上升到理论层面认识美国小学教育。)
E、小型辩论会: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投影,显示中美教育资料的对比)
明确:分为对立两方进行,先讨论,再进行论辩,只要理由充足就要予以肯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层面。)
F、师小结。
结构上:
A、文章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以父亲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儿子的变化。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概括能力。)
B、作者如何从儿子的变化引发思考,从而提示主旨的?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从记叙到议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师点到即止,不可强求,生如没提到这一点,可不讲。)
4、生提出问题后,可运用各种方式,如讨论、提问、查阅资料等等,自主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明确:答案见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训练
思考题:如果你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中国课堂上发挥美式教育的作用?请提出具体的建议。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同学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十分著名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病,而美国教育重视能力训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今天这个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我们确要反思一下——如何取舍。这些都有待同学们的探索。
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文章似是信笔写来,实际上每一个片段都耐人咀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新知学习:
1.检查预习,检查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复述课文大致内容,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3.问题探究,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语句找出来,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4.畅所欲言,设计问题: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
课文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布置作业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职业高中基础模块第二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标题为“舞台大社会”。通过学习该作品,学生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幻和情感的纠结来体会旧中国世道沧桑。戏剧在职业高中课本中的篇目不多,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扛鼎之作,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对于学生掌握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瑰丽之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2、尝试通过自主表演,进入角色的方式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3、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戏剧冲突在情节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潜台词)。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通过片段欣赏与自主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深入研读文本,组织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起阅读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浓厚的悲剧色彩渲染情感,营造氛围。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指出七十多年前,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故事。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炽热人生的青年人同时埋葬了自己的青春。《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生的启发。
然后,和学生一块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
2、 收集信息
⑴收集问题
首先是将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集中。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2、 讨论 、点拨
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拥有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然后,给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
最后,我作简要小结 。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以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讨论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回到剧本中来,通过对剧本的研究达到赏读戏剧的目的。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学生自主表演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演出后,学生结合演出和课后思考题。
然后,让学生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从剧本中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4、在弄清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然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在研读了第一场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相同的方法研读第二场,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1)周朴园做了哪些伤天害理的事?
(2)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知道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
(3)这一场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
(4)分析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五)、 课外研究拓展 (视课堂进展速度而定)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以就“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各种原因”,写一篇欣赏短文,允许发表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六、教学反思
1、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换位思考”多种教学方法,对了解戏剧冲突的实质,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表演、观看、讨论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贯串始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结构、层次:
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深入研读——选点品读。
2、思路、理念: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①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②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③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④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
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调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上集市调查、收集、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行动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做一点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书面描述归类和评论。
教师:
1、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2、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夏夜多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组的课文。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写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作者的用意是让孩子感悟夏夜的自然美而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连"、"哭"等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感悟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3.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生字的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写夏夜的自然环境美,更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二、说教法、学法
1.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借助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有了感悟后再由教师点拔,学生想像,然后再朗读,加深体会。
2. 教法、学法
在上述理念指导之下,我采用以下教法:朗读感悟和多媒体促悟。
学生则主要是用自读自悟和相互探讨的学法。
师生结合起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还要按照课文的场景和角色,开展一次模拟童话场景的娱乐、表演活动,以加深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先引导学生回忆、讲述他们所经历过的夏夜情景,然后播放课件中的夏夜情景:星空,树梢的弯月,灯光,朦胧的树影,远山,荷塘。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夏夜多美》,教师略带神秘地说道:在一个个美丽的夏夜,发生了多少更美丽的故事……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初读课文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读准生字,读懂课文。然后,用一起汇报的.方式,认读生字;再提名选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读,同桌一起读)读喜欢的段落、句子,来检查他的读音、识字情况。
3. 朗读感悟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2)重点评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最后4个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夏夜美。
教师给学生提一些问题,如朋友们是怎样把小蚂蚁送回家的?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夏夜的自然、环境的美,更主要的是要告诉我们,通过助人为乐构造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美。这两种美是结合在一起的。
让学生体会:自然的环境美--飞呀飞的萤火虫、亮晶晶的小灯笼、青青的草地、绿绿的草坪……
让学生感悟:人际的和谐美--大家关注蚂蚁的危险,并且一起来帮助它,使它安全地回到了家。使我们感觉到这个夏夜确实很美,因为大家做了一件很美的事情,营造了美好幸福的人际关系。
4. 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通过分角色表演式的朗读,把学生的想像带入到夏夜的场景当中,使其身临其境。特别要安排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飞呀飞"这一段,因为这是整个故事最精彩、动人的部分。
师:夏夜美景,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不好?
指导分角色:
(1)课文中有哪几个角色?分好角色。
(2)模拟角色朗读,配合动作。
五人一组,分头准备。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上台表演。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讲出:夏夜的景美,情更美。
齐读最后一段:多美的夏夜呀!
5. 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观察美丽的春夜,看看它与夏夜有什么不同,把感受写出来或画出来。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们做朋友吧》是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口语交际话题,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和哪位同学交朋友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以此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建立团结友爱的关系。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说态度、语言习惯,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为搭建广阔的可供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语言、个性与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本节课我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指点和限制,充分相信学生,还学生交际的自由。不过也不是袖手旁观,是观察和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根据新教材本身特点、新课程的要求及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本次话题的重点是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的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能讲清楚想和谁交朋友及原因;能在交际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学会自我赏识及赏识他人;能愉快和谐地和他人进行沟通则是本次话题的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根据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李吉林老师说过:“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是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为,本次话题思想性强,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又要突出口语交际的“交际”的特点,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语言交流,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口语交流提供了平台。
2. 讨论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的意识,共同讨论。
3. 评价激励法: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并采用老师激励评价,生生互评的方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和口语交际课的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1、观察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和生活中的事,让学生去发现,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2、合作学习法: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互动性。为了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生生互动。
3、实践法。本课口语交际主要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通过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口语交际实践,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自我赏识及赏识他人,能愉快和谐地和他人进行沟通。
四、说教学设计
(一)揭题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我们做朋友吧”,让学生说说进入学校这两三个月里认识的新朋友并准确说出他们的名字。
(二)情境引图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视频《好朋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喜欢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三)讨论交流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一方的言语行为必定会直接影响着另一方的言语行为,任何单向行为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的口语交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交际互动中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能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的讲话内容。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我是如何跟别他(她)交上朋友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互动的机会。最后引导学生个别汇报,其他学生注意倾听,从而达到认真“说话”和“听话”的目的。
(四)角色表演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再现生活情境。老师请一个学生上台,模拟口语交际的情景,通过自我介绍,互交朋友。让学生知道不相熟的人之间通过自我介绍,相互了解对方,也能成为好朋友。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有许多交朋友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花花的新朋友》引导他们交朋友的方法,同时请同学们按我们了解的途径,去认识一位不熟悉的同学,和他做朋友吧。
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朋友”以及交朋友有哪些途径,该如何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