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评析
2021-10-18 21:15:46 6
教学片段一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齐答):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罐。生:杯子。生:钢管。……师(出示实物):请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观察圆柱体的上、下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生:都是圆形。师:这两个面的面积怎样?生:相等。师:圆柱表面除了上下两个面还有什么?生:侧面。师:摸一下侧面,你发现了什么?生:是曲的。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生:高。师:观察一下圆柱有多少条高?生:圆柱有无数条高。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PGN0254.TXT/PGN>生:我知道了……教学片段二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出示实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实物,你发现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这个罐头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我这支铅笔是圆柱形的。生:学校校门的不锈钢管是圆柱形的?……师(出示实物):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生:想。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的物体,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探究,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之后组织讨论。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所发现的圆柱的特征。小组1-A:我们发现圆柱体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侧面是曲的。师:还有补充吗?小组1-B: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师:你们怎么知道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小组1-C:我们是观察出来的。小组2:我们和1组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发现上下两个面相同的,而是先把下面画下来,再同上面作比较,得出是相同的。师:你们认为哪组的判断方法好?生:2组的。</PGN0255.TXT/PGN>师:为什么?生:用肉眼看可能会有偏差,通过测量后加以比较就准确了。师:说得很好!有时我们不能光凭感觉,还要运用方法去证明一下是否正确。小组3:我们还发现圆柱从上到下比较均匀,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小组4:我们同意小组3的观点,就是不知圆柱的高在哪里?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请同学看电脑演示画高,并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生:无数条。小组5:老师,我们对小组3的看法有补充,有的圆柱从上到下是不均匀的,例如:腰鼓就是中间粗,两头细。师:你们的发现很正确,不过你们所说的圆柱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柱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小组3所讲的圆柱体。小组6:我们还发现圆柱只有2条棱,没有顶点。师:对呀!你们的发现很独到,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想到。师:通过刚才小组讨论、各组交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圆柱的特征,然后摸出课桌上的圆柱体。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生:我知道了……评析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是教师以前教学的实录,教学片段二是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录。比较前后的教学,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看,似乎“殊途同归”,但在教和学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变压抑为张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由此总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PGN0256.TXT/PGN>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紧紧地追问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而教学片段二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变传授为探究。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PGN0257.TXT/PGN>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PGN0258.TXT/P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