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本栋简介
2020-10-09 13:55:27 86
龚本东,汉族,1955年出生于江苏丰县。 1980年3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4年9月,在徐无文教授和林兆德教授的指导下进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7月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成千帆和周迅初教授的指导下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他于1990年7月毕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继续担任教师。
1990年7月至2001年,他担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中文系讲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自2001年以来,他一直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3-2004年),国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2007年),高级人文学院常住学者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2006-2007年),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传记传记副主编,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史和外国汉书的研究。代表作有《北宋政党斗争与文学》(系列论文),《歌咏诗研究》(系列论文),《辛弃疾研究》(论文),《汉译本》的注释和翻译。 《光宏名记》(注解),《成千帆与沉祖芬研究》(主编),《宋代文学史料》(连载),《宋传礼,先良朝合编》(连载)等。
已完成或正在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北宋党的斗争和文学研究(江苏省第九个五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中国思想家批判传记》的撰写和研究。系列”(教育部第九个五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宋代奖学金和文学研究(南京大学2003年人文社科研究特别项目),唱歌和诗歌研究(2004年国家人文社科)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文学史研究(中华书局特刊)。
目前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学史,《辛弃疾研究》,《水经注》(上述本科生),中国文学史专题,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上述硕士生),《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以上博士学位)健康)。
代表作品
1.“北宋党的斗争与文学研究”(系列论文)
这是《北宋政党斗争与文学》专着的一部分。首次发表的论文对北宋政党斗争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例如,北宋党斗争与梅尧臣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穆斯林词,北宋党斗争与金石科举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学者的心态以及分化。在三门文学理论流派中,大多数都是空前的。
2.“歌唱与诗歌研究”(系列论文)
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专着“唱歌与诗歌研究”的结果的一部分。这些论文首次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歌唱与诗歌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唱歌和诗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在“何情真词”等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前从未发布过多个帖子。
3,《辛弃疾评说》(专着)
这是《中国思想家批判传》之一。该书从辛弃疾的家庭背景,生活,思想和心态入手,论述了辛弃疾的诗歌观念,审美趣味和创造力的发展和特点。
4.《光明名记》释义(注)
“光宏名机”是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经典,一直缺乏分类研究。本书的序言部分讨论了它的版本,出身,学术和宗教价值,其在佛教历史上的地位和现代意义等,并精选了数十条注释,以供将来研究参考。
5.《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编辑和论文)
编撰《成千帆,沉祖芬的学术记录》,《中国近代学术的“变》以及有关成先生古代文学研究的论文等,对成先生的学术道路,思想方法和思想作了全面的总结和研究。成就,并为郑先生提供了对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初步探索。其他方面,例如对陈寅恪和刘永济的学术思想研究,也有独特的知识和理解。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思想史》及其相关论文的汇编对中国思想史上的若干问题以及由教授编辑的《中国思想家批评传记丛书》的写作思想,方法和贡献进行了初步研究。匡亚明。
6.宋代文学史料研究(系列论文)
出版的《歌曲收藏传播研究》和许多论文是教育部2006年人文社科研究计划和中华书局特刊《宋朝文学史》的成果和内容的一部分。对史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
7.国外中国国籍研究(系列论文)
当前已发表的论文是《柳传立,咸梁朝考的宋人文集》一书的一部分。这些论文是第一个讨论宋人在东方的写作和流传情况的文章。
研究成果
之一。写作:
《成千帆与沉祖芬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辛弃疾评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光宏名记的释义与翻译”(台湾佛光文化有限公司,1998)
《建夫文案》(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1998)。
《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2003)
“喜剧技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歌集传播》(中华书局,2008)
《中国近代学术的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论文:
“盛唐文学思想的两个问题”(载《南京大学学报》 1989年第1期)
“北宋的党斗争与文学”(《文件》 1991年第4期)
“关于唱歌和诗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中国诗学》丛书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北宋党的斗争和士人的心态”(《成千帆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纪念馆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从“骚”看屈原的精神发展和文化背景”(载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填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杰作:读《吕祖谦批评传记》”(载《复旦学报》 1992年第6期)
““推荐酒”的解析”(《文学研究》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北宋进士的科举改革与文学》(载《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
“吴敬梓的一个新的开创性研究:读《吴敬梓批评家传记》”(《江海日报》 1993年第3期)
“这是派系的,为什么不爱国”(摘自《独墅》 1993年第7期)
“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他问题”(成千帆,龚本东,摘自《文艺理论》 1995年第3期)
“佛教与诗学研究的新成就:评张伯维的《禅与诗学》”(载《文学遗产》 1995年第4期)
“学术论文,价值就是创新”(程谦凡,龚本东,《文艺理论研究》 1996年第2期)
《评南国回国后辛弃疾的思想》(《宋文学研究丛刊》 1997年第4期)
“也谈《四库全书存木系列》的编纂和出版”(成千帆,龚本东,《北京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
“北宋党派与文学批评三学派的分化”(摘自《文学评论丛刊》,1998年第1期)
“文心雕龙”新探?程奇”(《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论“光宏名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和影响”(摘自《中国经典与文化》 1998年第4期)
““我仍然爱邵尧夫的诗”:论辛弃疾的诗创作”(《南京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北宋党内斗争的重新评价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人民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北宋党的斗争与梅尧臣的诗歌创作”(《第一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论辛弃疾的词的思想和审美观》(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与哲学研究丛刊》第18辑,2001年)
“文学与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完美结合:成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摘自《文学遗产》 2002年第2期)
“领域的扩展和方法的更新:论“中国思想家批判传记”的思想史意义”(《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
“刘永济先生的词研究”(《古典文学研究》第5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北宋政党斗争的背景和原因”(《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围绕苏门的开始与繁荣的问题”(《第二宋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北宋的党斗争与清真词的创造”(《古典文学研究》第六辑,2003年)
“从“合悦英玲的收藏看唐朝鼎盛时期的诗歌的发展和演变”(韩国,“第十五届中国语言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也见“古典文学研究” “ 7号)
《论南朝初年的辛弃疾诗创作》(载《文学传承》 2004年第5期,重印于《 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川传李,西安两朝的宋人合辑》”(载《外国华文汇刊》,2005年,第一辑)
“朝鲜时代的宋代诗文浅谈”(摘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05年第23期)
“关于宋代人文集的编纂,出版和发行”(《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6)
“汉书东传研究”(载《学习与探索》 2006年第2期,重印《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6年第9期)
“关于唱歌和诗歌研究的几个问题”(转载于《江海日报》 2006年第3期,重印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6年第12期)
“陈寅恪先生政治史研究的特点”(载《古典文学研究》 2006年第9期)
《中国近代白话小说叙事发展研究序言》(第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境外现存宋代史料》(《清华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 2007年第9期,转载为《中国文学年鉴》 “(2007年收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关于唐五代诗歌风格的“潜能”理论的疑问”(转载于《文史哲》 2007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纸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著作,2007年,问题6)
“诗歌与作品的历史回顾”(转载于《中山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的研究” 2008年第11期)
“关于明代歌集整理的成就”(《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学术通Tong”(《古典文学研究》 2007年8月第10期)
《文心雕龙》,《风骨论》,《辩证法》(摘自中华书局《周迅初先生八十岁生日论文集》)
“《向兰郎画作献上的画兰花之歌》小札记”(《古典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
《徽宗诗研究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论“王敬文贡诗《李笔注》”(摘自《文学遗产》 2009年第1期)
“论汉与孟连居”(摘自《文学评论丛刊》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
“论清人在整理宋集方面的贡献”(摘自《中国文学与历史》 2009年第3期,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