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
2021-10-24 15:03:19 26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1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课题时,让学生说说结合生活中,表达自己特别想做什么事时,一般会怎么说?(非常、特别、很、十分)想。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这一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一开始的自由读——重点句子的朗读——跟老师读,男女生赛读。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验升旗,理解壮观,然后感情读好长句:天安门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弯弯和遥远几个词语。
1、课堂上感觉学生与老师配合不是很好,因为教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高年级要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就应该采取游戏等形式互动,在读文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比如说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后,我可以换种方式
让我们的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地读。
女孩子们甜甜地对北京说。
我们怀着对北京无限的热爱一起说。
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中悟、体会感情,最后读出感情。
2、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3、课后拓展方面做得不够,可以设计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补充北京风光介绍,不但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
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分别借两个孩子之口讲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
1、自主阅读,注重感悟。
一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意识比较强,教学中,我尽量避免抽象的说教讲解,利用鲜活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去感悟人物情感。“壮观”一词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真实的升旗仪式,晨曦中,广场上人山人海,雄壮的音乐声中,众人齐唱国歌,庄严的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也跟着唱起了国歌。此时,孩子们置身其中,直接有效地感受到了了“壮观”的含义。借着这份真情,我引导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
2、拓展课程资源、构建美妙课堂。
对于北京,学生基本去过,并不陌生。而新疆大多数孩子没有去过,没什么印象。我在课前充分备课,自己认真学习了新疆百科,首先让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新疆的位置,感受新疆和北京的距离,播放新疆高清漂亮的的特色大图。课堂上,孩子们看到这些,惊羡不已。此时,引导学生读“我多想去看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想“去看看”的迫切心情表现地恰到好处。一堂课,轻松活泼,自然有趣。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3
《我多想去看看》这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这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课文,我讲后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的读。我讲授这一课时就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中我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体展现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文中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应该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问了问班里的30个孩子,真正看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孩子也只有3个。所以升旗的庄严气氛,孩子们是无法理解的。于是,我在讲述升旗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并让孩子们起立、立正,一同参与升旗仪式。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感觉升旗的庄严气氛。
最后是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让他们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还让教音乐的梁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国旗的情感。从而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
总之,艺术的课堂,总会有遗憾,“天安门”的“门”的汉语拼音,标调就出现了错误。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4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1、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虽然平日里,我们学校也有升旗仪式,但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节课,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当然,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课上,我让学生紧跟我的教学脚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情。具体做法如下:从有感情地读课题入手,到重点指导朗读课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对这句话进行反复导读,最后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因此,我还收集了一些图片,引领学生感受雄伟的“万里长城”,红叶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宫”,世界闻名的“北京大学”等。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比较理想。这节课,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识字效果不够理想。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加明确了:
1、课不仅是备教案,更是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2、课堂任务安排很重要,难重点一定要明确。
3、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的连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5
在我们这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学到了《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与”妈妈的对话,讲了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首都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
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来自山里面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对首都北京和天安门的向往。诗歌感情真诚、语言朴实,字句中都浸透了作者的情。现在的小孩子们都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孩子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所以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我们必须创设情景,带他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于的特殊感情,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让孩子读懂课文。
在讲这篇课文的同时我让学生从复习字词开始,通过“多想”质疑,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然后,通过多看图片,读句子,理解“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书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与渴望。最后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每一幅图,在边欣赏边讲解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本文的重点是识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好诗中的长句子。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反思朗读课文,理解“弯弯、北京、天安门、多想”等词语。较难的词,如“遥远”,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远。我还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图片,让他们领悟“壮观”的意思。在朗读时,第一、二句语速舒缓,体现“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间。“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个句子较长,要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读时语气要强烈,突出“多想”,表达出“我”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激发出孩子们和他们心愿一样想去看看北京。无声胜有声,我想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了。
但尽管是这样我觉得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上感觉学生与老师配合不是很好,因为教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高年级要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编一些的有趣的儿歌用或游戏等形式互动读记生字,在读文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比如说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后,我可以换种方式:让我们的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地读——:女孩子们甜甜地对北京说——:我们怀着对北京无限的热爱一起说——!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中悟、体会感情,最后读出感情。还有就是在写字时老师讲的过多,留给孩子们自主发现学习的时间少了点,所以很多孩子在写字时没有按正确格式去写,显然写出的字不是很规范。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针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补充课文内容的介绍,不但能让学生更多的对课文的了解,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去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课后教学反思6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壮观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两组不同的照片:一组展现的是贫穷的山村,一组展现的是热闹繁华的北京城。然后问他们看了两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课文,同时激发学生对乡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弯弯、遥远”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遥远,让学生体会山村孩子出来一趟虽然不易,可是他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却是那样的强烈,接着顺势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片,领悟“壮观”的意思,体会祖国的强大,激发孩子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告诉他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在特设的公告牌上公布。执勤的国旗护卫队员,在升旗前列队从天安门走向升旗的地方。
天安门广场规定每天日出时间升旗,以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因为每天日出时间有变化,升旗时间也随之变化。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必不可少,既增加了孩子的课外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如何读出孩子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不仅仅是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许多一年级的学生对北京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读好这篇课文。首先得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们讲讲自己眼里的北京,虽然孩子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同伴交流引发了孩子们了解北京的极大兴趣,这时我再适时出示图片,为孩子们展示天安门、长城、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立交桥等现代建筑。强烈的画面冲击,激发了孩子们情感,再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学生有感而发,内心的情感积淀更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经过各种形式的品读,学生大部分能当堂背诵。课后我让学生学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收集有关北京风光的图片,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不过,在课堂上我没有充分照顾到中下学生。个别学生做小动作、开小差也没多加提醒,一直按照自己的程序上完整篇课文。导致一节课下来,还有少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生字没掌握牢固,课堂上缺少了让这部分学生多读多记并能够比较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环节,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