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咏物抒怀类散文
2021-08-09 16:26:54 123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同时,这也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也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的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一、由虚到实,聚焦特定景物。
咏物抒怀类散文少不了写景状物,因为所抒之情都是来自对个体景致细节的感受,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往往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事实上,题目本身就在强调一个特定的意象。比如,雪、桥、叶、明月、春雨、路灯等。它们看上去很抽象,是虚幻的,或者不够明确,不够集中,到底是哪里的雪,哪里的桥,哪里的叶;另外,变换一个视角,这里的明月悬挂在哪些人的星空,这里的春雨滋润着哪些人的心田,我们必须清楚,一旦确定一个写作对象,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聚焦该景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景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
比如鲁迅的《雪》,就写到“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指向非常明确。看,“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最快乐,最美好的事情有两个,其一“赏雪景”,可以看到“血红的宝珠山茶”“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冷绿的杂草”;其二,塑雪罗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把母亲脂粉奁中的胭脂涂在嘴唇上,一个奇异无比的白雪大罗汉顿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熠熠生辉。而后是“朔方的雪”,这里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偶尔,晴空万里,北风呼啸,它们顿时“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奇异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叹,毫无疑问,这就是作者要高声赞美的雪,心中的雪。
二、由面到点,扣住景物特征。
一旦明确要写的景物,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或某个特点场景,我们就要细致入微地刻画,由面过渡到点,紧扣其特征。原因很简单,这类景物比较普遍,不少地方都会呈现,同时,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靠景物特征来展现。
就拿茅盾的《白杨礼赞》来说,着重写北方白杨树的不平凡,侧重三个方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尽管土壤不肥沃,但它依旧“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尽管环境恶劣,有北方风雪的侵袭,它却始终“保持着倔强挺立”。这就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它那“力争上游”“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的外部特征、内在气质无疑震撼了每一位读者。试想一下,还有谁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义无反顾地坚守阵地?还有谁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和具有白杨树精神的西北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英勇哨兵?
三、由看到想,融入自身情感。
咏物抒怀类散文是一种主观色彩非常浓的文学样式,它主要以抒写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与感悟为主旨,写景抒情,咏物言志,从而与叙事或其他文体区分开来。放眼世界,令我们浮想联翩、触目伤怀的景物的确不少,“一枝一叶总关情”。虽说景物随处可见,但我们不仅仅是“传声筒”“复印机”,我们应当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由物及人,引出赞美、讴歌的对象。常见的是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这些看法和议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思想意义更有深度。
举个例子,郭沫若写的《石榴》,一方面写石榴的形态美,包括枝干和叶片、花朵、果实;另一方面写石榴的精神美,面对“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凸显石榴花敢于同骄阳作斗争、毫不示弱的崇高追求,而这恰恰是作者喜爱它的深层次原因。联系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代,在严冬即将到来的日子,郭沫若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火红的石榴画面,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火一样的热情,乐观豪迈的气质,不甘示弱的抗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经过“夏天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定会品尝到鲜美可口的果实,表明作者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定执著的人生追求。
总之,写好咏物抒怀类散文,首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其次要细心观察,透过景物特征发现内在本质;最后在描写过程中,适当赋予景物人性化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