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关于游玩的作文:良渚纪行
2021-10-31 10:50:02 20
“良渚伟大得不真实。”我感叹道。身边的同学点点头:“嗯,尤其想到这一切诞生于石器时代。”
以上对话发生于良渚博物馆。
早晨五点多钟起床,带着满脸倦意听了一堂有关良渚的讲座。迷迷糊糊度过了两个小时,收获了一点最初的印象和迷蒙的憧憬。然而当踏入良渚博物馆的那一刻,当穿越那象征着五千年历史的“时空隧道”那一刻,当真正触及这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之时,良渚的意义才被我所理解。
在五千年前,伟大的良渚人就已经拥有了精致细腻的玉器,没有人能解释得了匠人们如何在坚硬的玉器上雕刻如此复杂的纹饰。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要画63条纹路,让我赞叹有加也不寒而栗,究竟要用多少时间和物质基础才能支持这庞杂的工程,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磨玉的工具是石英砂和麻绳。
那件“神徽”的出土,竟然把“中国”这个词的时间跨度向前提了大概1020xx年,填充了国人引以为傲的“上下五千年”之中从商到夏的空白缺失。她的不同形式,展示了良渚人森严的等级制度——那是国家的基本;她的存在,证明了良渚人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王和万民敬仰的神;她的模样,甚至在上海等地的文物上也能找到踪影——这是受了良渚的影响;我甚至想,她神秘的造型,是不是伏羲女娲的面容,是不是炎黄子孙们最原始的样貌?
复杂的排水系统,绵延的堤坝,宏伟的城墙,无不体现良渚人的智慧、勤劳和高瞻远瞩。讲座中得知,良渚人的土坝利用泥裹草的技术直到在十六世纪才被欧洲人运用。在那个落后的奴隶社会,良渚人竟然能想到为后代制定百年计划,创造优良的环境,竟然能有如此先进的技术,先人和我们都有一个名字:龙的传人。我不奢望先人的成就能冠绝于斯时,我只渴求能像先人们那样,在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保持着坚定的雄心壮志。
看到玉琮,我不禁怀疑自己正置身在一个汉朝的王墓之中。为什么,那象征着天圆地方的造型在五千年前就已形成,我们也有了一个能传承五千年的文化观念,展厅的最后是埃及金字塔(与良渚几乎同时)的照片,经过数千年的雨打风吹,依旧兀自伫立,静静地凝视着曾经被法老统治的沙漠。与此同时,良渚的宫殿、大坝却不复存在,所剩无几的残骸也深藏于地下,只能靠考古人员一掀一铲来重见天日。但是,良渚后代的脚步却走遍了中华大地,他们把良渚的种子撒播,呵护,培养出顶天立地的文明之树。他们崇拜君子,就像良渚人崇拜玉一样,赞美“温良恭俭让”;他们坚贞不屈,就像良渚人绵延的大坝一样,面对异族入侵的洪水猛兽誓死不退。而法老的子民呢,却在无数次被征服之后早已换了一番模样,看不到那个文明的一丝影子。
从这点来看,良渚从未消亡,只是以另一种形式万古长青。
没有良渚,就不会有华丽的阖闾大城,就不会有伍子胥、文种、范蠡的纵横捭阖,就不会有倾国倾城的西施、卧薪尝胆的勾践、碧波荡漾的西湖、饱经沧桑的雷锋塔……甚至不会有脍炙人口的白蛇传,乃至于一个多灾多难却又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
也许,良渚并不是母亲,先人从未逝去。
走出博物馆,我们漫步在一片金黄的草地上,惊叹着这就是当年城墙的所在地。千年的历史,从脚下无声流过。
秋风拂过,金波涌起,五千年的记忆涌起,在苍茫的原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