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培计划”前四天的日志
2021-11-06 23:41:46 9
春风 yes or no?(国培第一天)
xx年12月20日星期一
华师大周兢教授——《筑建国家财富:从国际学前教育发展趋势解读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学前教育政策走向》
1.学前教育or筑建国家财富。这是对学前教育价值最高化的提法,从国际到国内、从经济学研究到脑科学研究,无不例外地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早期教育的投入于社会具有极高的回报价值”,这大概是政策制定和发展议程中被宣传得最少的事实之一。
(愚人小悟:学前教育在国际认识上已经达到很高的一个水平或境界。学前内部的人说给内部的人听,等于没说,相当于瓮内共鸣,声音响,却无法外传。政府意识到了,协调相关部门制订真正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了,学前教育才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否则,都是空的。
内部说得多了,反而会是一种障碍,徒增无奈。)
2.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最佳发展实践区。
(1)抓入园率。介绍了俄罗斯、古巴等国从政府层面入手重视学前教育的经验。
(愚人小悟:俄罗斯把学前教育定义为“教育和文化事业基础之一”,固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应享受免费的学前教育,将九十拿到经济休克转型中推向市场的幼儿园全部收回,从而实现了入园率的高速增长。乍听到“俄罗斯经验”时,我想到的是省《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宁波一位领导“关于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对话。现在有些领导把民办幼儿园的引入作为激活幼教内部竞争的手段,在民办幼儿园背后的规范问题、老百姓负担问题、民办园教师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忽略不计。任何一种政策都脱离不了当时的背景,政策无所谓好与坏,只有是否适合。
免费学前教育,嘉兴在xx规划征求意见的多稿中一直保留,最后被和谐掉了,原因是浙江省不提,教育部也只提到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因此,嘉兴还是继续“保守”。可惜,今后嘉兴幼教发展的唯一亮点没了,政府财政的负担轻了,老百姓的重担卸下之日估计还遥远)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莫斯科行动纲要提出:各国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应占教育总经费预算6%。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前三位分别是丹麦(2.1)、瑞典(1.9)、挪威(1.7),中国列倒数第一(0.035);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公共经费占教育预算的比例前三是匈牙利(14.7)、法国(11.7)、捷克(10),中国倒数第一(1.2)。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近年来发展迅速,与国家重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密不可分。
(愚人小悟:这个发展预计是乐观的,按照最新的说法,我们的目标是xx年占5%,并以每年1%的速度逐年增加。很了不起!很快就赶超平均水平了。)
3.公益性国家行动趋势。重视学前教育为社会贡献的起点公平,目前解决不公平的方法有很多(即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问题的干预),比如:向薄弱地区倾斜;对低收入家庭的减免等。
(愚人小悟:国外的经验也好、教训也好,对中国是否会有触动?或者说中国政府能看到学前教育领域内部的一些问题、一些经验?这些“内容”对政府的决策真正会有影响吗?如何协调相关部门达成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共识?这些是最最本质的问题。
从大氛围看,幼教确实被关注了,从国家到省、市,都在做规划,但会不会如同管理层级增多后信息经逐级传递会失真,到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最基层,再好的理念或初衷都没有原有的味道了呢?就像本地区规划中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提法,跟前几年似乎没有本质的提升。这是最最可怕的。
看似的春风,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当的方向,要有合适的让大家感受到风向的可飘动的物件,还要有一切可操作的可检验的实实在在让我们摸得着的东西,春风,才真的是春风。)
关于早期阅读的一些新说法(国培第二天)
xx年12月21日
一、华师大张明红副教授作讲座《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摘了部分值得思考的内容)
1.早期阅读的类型
假装阅读(好像在阅读)
倾听阅读(让儿童大量倾听,感受文字与图画的对应)
理解体验阅读(感受体验阅读中带来的情感态度,对中大班孩子来说很重要,“预测、推理,把握绘本的重点难点”这很关键)
创造性阅读(表演等)
2.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亲子阅读(成人陪伴、成人的诵读)
师幼共读(讲孩子看不懂的地方,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帮助孩子提升的点,“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幅”,烘托主题的一些提问,等等。而不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讲故事,不需要每一幅都讲)
同伴阅读
自主阅读
3.阅读教学安排不当.
重精读、轻泛读,幼儿阅读量不足(应鼓励孩子大量阅读,英国:小班每学期读20本,中班25~30,大班不限;每周从图书室借一本书回家);
重结果,轻过程,师生互动不足;
重集体阅读,轻个别阅读,个别指导不足。
4.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不当
阅读应保持“完整性”,孩子缺少完整阅读能力,不能从前到后完整阅读并看懂。
“浏览”,即自由翻阅,翻到后面可能自然就懂了,可以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和方法(看看前面那一页,可能你就懂了)
“提问”的设计抓住并解决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每个环节的问题应着重解决孩子的那些无法理解的疑惑
5.关于“悬读”
悬读,即阅读预测,建议在高潮时用,一般幼儿园老师都设置在前(如用回形针别住不让看),这种方法不太好,悬读应设置在后,如:书上用这种方法,你们呢?
太多的悬读不好(如太多的猜测和太多的“怎么办”);有时可以反复地读或倒过来读,因为预测需要线索,如《幸运的一天》。
6.关于“大声诵读”
很多时候,孩子的阅读需要成人大量的诵读或儿童自己的大声诵读,从而形成多通道的阅读。
成人的诵读有助于图画与文字的自然对应和文字的自然习得。
(小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反思我们的早期阅读,在某段时间,从上到下,大剂量地做,似乎有了固有的模式。当教学方法成为某种模式时,我们应思考是否该从固有模式中“跳出来”了。这些新声音,或许能对“跳跃”有帮助。尤其是对早期阅读活动中老师“精读”的一些看法,比较赞同。有时,早期阅读活动似乎与故事教学及所谓的看图讲述等没有太大的区别,问题就在于阅读材料在活动之前故意保持其神秘性,“不舍得”提前投放。按照张教授的观点,不妨提前投放,那么活动过程中可以真正发现孩子阅读中的难点,也可以用大量的时间来解决孩子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问题,或作品本身的概念与思想。试想一下,这样的阅读活动,问题的设计更宽泛,结构化程度更低,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有深度。
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但是,我们常常把他们看得太“小”了。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怎样的早期阅读活动,会让我觉得兴致盎然?经常换位思考,或许对教育活动质量的提升会有帮助。)
二、浦南幼儿园的一个阅读活动《狐狸爸爸鸭儿子》
其实就是《狐狸孵蛋》啦
(一)目标:
1.阅读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有关情节,观察角色的大作和表情,猜测分析狐狸心情的巨大转变。
2.初步感受爱与被爱的快乐,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
重点:理解故事中的矛盾点,狐狸在发现蛋到孵出鸭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过程。
难点:能对图片进行细微观察并能合理想象、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大致流程
1.激趣引疑:出示森林的背景图(多媒体),提问:森林里有什么?幼儿回答后又问:森林里还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出味道,是什么呢?孩子们很积极地猜测:空气、声音,等。老师告诉大家:那就是爱!接着问:听说过爱吗?引发原有经验,最后老师小结什么是爱,并告诉孩子们森林里充满了爱,所以大家生活得很快乐。
(突出材料的中心和主题,把调子定好)
2.阅读理解:
首先是分段阅读,了解狐狸爸爸孵化鸭儿子的过程(大图书)。
用教师翻幼儿看的方法粗粗浏览p1、p2,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重新细细看并讲:“可能是什么蛋?”“猜猜狐狸的心事?”“你从哪里发现的?”(引导细致观察);
听故事的前半段(录音),听后讨论:“你帮狐狸出出主意,到底是吃鸭蛋还是吃鸭肉?”
说说狐狸用绳子绑住蛋的方法是否安全;狐狸想找个更安全的方法,帮它出出主意;学学狐狸孵蛋过程中“搬”“铲”“拔”“孵”等动作;讲讲狐狸过得好不好;讨论“狐狸这么辛苦,你们觉得要不要继续孵蛋”。
在层层烘托下,进入第一个高潮部分:体验狐狸在孵蛋过程中对蛋的爱。煽情要素:背景音乐;幼儿当蛋,教师当狐狸给“蛋”们摸摸脸、敲敲背、说着悄悄话,“蛋”们很惬意地“享受”着。
(很巧妙的一次体验,因为有了之前一次次对矛盾心理的梳理,有了煽情的音乐和教师言行的煽动,孩子们很真实地进入“蛋”的角色,很真实地感受到了“狐狸”对蛋的爱。在情感类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都知道要让孩子体验,但真正有效的体验却不多。上述体验的设计很自然、很水到渠成,与体验的要素设计和前期心理铺垫的有效有关系)
紧接着,又是一次体验活动:当看到“鸭蛋出现裂缝”时,老师出示了一个大鸭蛋的图片,请孩子们说一句话为鸭宝宝加油,当孩子们大声地、急切地喊着“小鸭小鸭快出来,我们爱你!”小鸭钻了出来,孩子们快乐地拍手欢呼。
(第二次的高潮来得很快。这次体验,让孩子们站在狐狸的角度,大胆地表达着自己对鸭宝宝的爱,一遍又一遍的说、一次比一次更大声的喊,不断地强化着狐狸对鸭宝宝的爱)
其次是精细阅读,感受小鸭诞生后狐狸心理的变化(大图书)。
在这个环节,老师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狐狸不吃鸭宝宝?”“狐狸能不能做个好爸爸”,很自然转入幼儿自主阅读部分——“狐狸怎样照顾鸭宝宝”,并辨析“睡觉时,狐狸在做什么?”“为什么狐狸要把自己绑住了游泳?不会游泳为什么还要去呢?”“小鸭用瘪瘪嘴巴亲狐狸痛不痛?为什么狐狸还是很开心?”等等
(细细地把这个早期阅读活动记录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1.同样的材料,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设计。《狐狸爸爸鸭儿子》跟我们的《狐狸孵蛋》设计有很大差异,当然差异最主要是取决于目标设定的不同,教无定法,思路不同,到达的目的地也就不同,适宜的都是好的;
2.绘本可以大胆地加或删。激发兴趣部分,老师插入了森林的图片;绘本阅读过程中,老师在某些页面加进了一些符号或者文字。如果前面的第一条想表达“思路为目标服务”,那么这一条应该是“方法也为目标服务”,这些细小改动,初衷也是如此。
3.不必妄加猜测。现在的阅读过程,我们往往把孩子当“小白鼠”,有意无意地鼓动其做毫无意义的猜测。有时我们不妨集中一些、再集中一些,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有针对性。
4.提问的高质量。不妨重新看看浦南幼儿园老师设计的每个问题,真的如同张明红教授所讲的“提问的设计应抓住并解决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每个环节的问题应着重解决孩子的那些无法理解的疑惑”。再想想与自己设计的问题是怎样的,如此,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就清楚了。这一点,是我着重想与大家分享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学习(国培第三天)
xx年12月22日
上午是华师大郭力平老师的讲座《学龄前儿童学习方式的思考》
主题:为什么学龄前期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
“孩子一开始就能对感受到的客观现实有认识,慢慢开始意识到行为背后的心理”“用自己的认识判断他人的行为” “孩子的装扮可能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源起”,通过假装,认识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侧重自由游戏的幼儿园,儿童有更多机会进行装扮游戏,其发展有优于侧重传统教学的幼儿园儿童。
学龄前期,孩子是通过内隐学习习得“大知识”的。“大知识”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知识,比如“儿童习得的语法的底层结构、儿童习得的有关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以及心理世界的基本法则(如物体永久性、守恒、循环;理解生长;理解他人信念的心理理论等)”
这种知识如何传递和获得?这些知识大多是程序性知识,是默会的知识,不是教会的,内隐学习是儿童获得大知识的重要途径,内隐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游戏。大知识大多在学龄前期完成。
由此,我们反思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从游戏走向学科教育的历程:自由游戏——基于主题的教育获得——学科教学。要考虑这三类型的学习模型:从中班到大班的时间点变化比较明显,方案学习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的比例逐渐增大,而中班之前差异不大,均以自由游戏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如果我们看到了孩子这样一种习得大知识的特点,那么对比一日安排现状可以有很多发现:比如:一日活动的安排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在三个年龄段基本无差异;比如说个年龄段活动类型、学习方式、时间安排上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比如说我们可以更尊重儿童通过自由游戏进行学习的需求。
也可以对当前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反思:每天游戏只有一小时,而且不全是自由游戏;在“区域活动”与“自主性游戏”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现在主题教学成为“游戏与学习”之争的唯一答案时,如何考虑学习方式的动态变化和协调,使集体活动与自主游戏之间也找到融合和平衡?
也许,这些话题都是很宏观的,老师们关心的是:我可以做什么?我应该改什么?我在想,不管现在有没有明确具体的举措,只要我们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那么举措自然就应运而生。还是这句老话,学会“换角度”,学会理解孩子的学习,一需要理论的更新,二需要方法的改变。有了此前提,才会走出“惯性”。
孩子的自主游戏(国培第四天)
xx年12月23日星期四
还是沿着昨天的思路,由华爱华教授谈《游戏中的学习》,虽然内容有交叉,但蛮有感触。
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游戏反映发展:是儿童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所以老师要会看懂“已有经验是什么”“水平处于什么程度”“从游戏行为看背后蕴含什么”,老师的评价——表现性评价。“聪明的孩子会玩”,“聪明”——孩子发展水平高,“会玩”——孩子游戏水平高。
游戏巩固发展:强化已有经验,游戏中有大量的自发重复练习性行为。自发重复行为一定是有意义的。重复到不再重复该行为,就实现了该行为背后的发展。
游戏促进发展:游戏中还有尝试、探索行为,即大量的试误行为。比如:长期滑滑梯的行为变式:倒爬、赋予一定情景等
游戏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是最有价值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自己创造最近发展区。”
今天,还观摩了南西幼儿园孩子们的自主游戏,跟去年“全国游戏研讨会”期间看到的大致相似,很常态。孩子们很自由地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很投入地玩着。
在回答学员们关于“如何真正落实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之疑惑时,华爱华教授的几句话还是蛮值得回味的,跟大家分享:
1.把游戏的机会还给孩子。要相信孩子,即使没有你的介入,孩子也在自主游戏中发展。
2.如果还没找到游戏与教学的平衡点,那暂时就不要融合,分头去研究:在游戏中研究如何“看”孩子;在教学中研究如何教。
3.不会“看”孩子不要紧,先学会“讲故事”,分析大家讲的故事里“有什么”,那么长此以往,在故事中可能慢慢会看到更多。
突然间很伤感,很怀念好多年前园里轰轰烈烈开展创造性游戏的那段时光,孩子们很快乐,孩子们很聪明。我们也快乐,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享受着孩子们的智慧,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