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大劳模:袁隆平_2000字
2020-10-16 01:39:12 87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中国和世界的名字,他发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好消息。
袁隆平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6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十二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培育了“三系杂交稻”。 1976年至1987年,他共种植了11亿亩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水稻产量增加了1000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的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被转让给美国。后来,他开发了一批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与现有的三系杂交水稻相比,产量提高了5%-10%。
如今,袁隆平开发的杂交水稻已广泛种植在我国北部和南部的农田上。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在增加我国粮食产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来自许多国家的专家来中国学习。包括印度和越南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引进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为此,中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模范工作者”和“国家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奖和“杰出发明家”的荣誉称号。国际同事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
《人民日报》 1999年9月1日,第4版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艰难研究过程
公治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1949年8月考入重庆湘惠学院农业系。1953年8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任教。袁隆平在其19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从事教学,从事生产实践和选择科学研究领域,并走上了农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需要开展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于1971年2月被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为了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然后又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袁隆平一直是该中心的主任。 。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杂志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和无核西瓜已在国内外生产中广泛使用。袁隆平意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根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的规律对作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理论的圈子,开始对水稻进行有性杂交实验。
1960年7月,他在早期水稻常规品种测试领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水稻植物。第二年春天,他在实验田中种植了这种突变菌株的种子,结果证明,去年发现的“杰出”水稻是真正的“天然杂交水稻”。他认为:既然“天然杂交稻”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只要我们探索规律和奥秘,就一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栽培人工杂交稻,以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产量。这样,袁隆平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即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经过实践和推理的杂种优势。因此,袁隆平立即将注意力转向了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崭新课题。
在1964年至1965年的两年稻米开花季节,他和他的助手们头顶晒日光浴,踩在泥上,低下头,最后在稻田中发现了6种天然雄性不育植物。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两次观察和实验后,他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基于积累的科学数据,他撰写了《水稻雄性不育》一文,该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篇讨论水稻雄性不育的论文。它不仅详细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物的特征,而且还将当时发现的材料分为三类:无花粉,花粉流产和部分雄性不育。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植物”算起,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已经花了6年的时间,使用了1000多个品种并制作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但是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植物,并且没有繁殖。育性达到100%的不育系。袁隆平总结了六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据他观察到的不育现象,意识到他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择母本,提出了新的思路。使用``遥远的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袁隆平及其助手李必虎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种雄花败育的植物,并用方短,静银66等品种进行了试验。在野外维持不育植物的能力为不育水稻系的培养和随后的“三系”匹配打开了突破,并为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是要密封“野性失败”的珍贵材料,然后秘密研究,还是要动员更多的科学技术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在这个重要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动摇地,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国家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贡献了通过艰辛发现的“野性失败”,并予以分发。对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共同克服“三个系列”的支持环节。
1972年,农业部将杂交水稻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形成了全国研究合作网络。 1973年,在突破“无菌线”和“维修线”的基础上,大批科学技术人员选择了1000多个品种进行交叉试验筛选,发现了1000多个具有韧性的品种。张先成,袁隆平率先找到以IR24为代表的一组“恢复系”,具有优势强,花粉量大,回收率达90%以上。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题为《野生流产三系育种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布我国杂交hybrid稻“三系”的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此后,他和他的同事立即征服了杂交“优势传代”和“种子生产传代”,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铺平了道路。
在19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作者说,到19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那时谁将为中国提供食物,谁将拯救全球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袁隆平这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可以彻底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中国也可以帮助世界人民解决粮食问题。”实际上,袁隆平对此问题已关注了很长时间。早在1986年,他的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策略》就提出了将杂交水稻育种从选择方法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从复杂到简单,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的利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品种间,亚种间杂种优势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大力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假设,杂交水稻的每个新阶段都是一个新的突破,它将把水稻的生产推向更高的水平。 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为期9年的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策略中所设想的那样,两系杂交稻的确显示出了更好的增产效果,与同一时期的三系杂交稻相比,通常每公顷的增产幅度为750-1500 kg已经大大改善。迄今为止,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种植两系杂交稻超过1.8亿亩。目前,国家“ 863”计划已采用培爱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杂交水稻的先驱组合,并加大了在全国推广的力度。
1998年8月,袁隆平对新制高点发动了进攻。他向朱总理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课题。朱总理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并立即拨出1000万元支持该消息。袁隆平对此深感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领导了一个合作研究小组,该小组参加了全国十多个省和地区。他们昼夜作战,以克服两系杂交水稻的困难。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水稻在一个小区域成功地进行了试验,每亩产量为800公斤,并成功地引入了西南农业大学等地。目前,超级杂交稻正朝着大规模试种和推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