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说话技巧
2021-09-25 10:28:06 23
跟真正喜欢你说话的人说话!跟真正喜欢你这种形式说话的人说话!说对方喜欢听的话,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学着装,装好一点。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因人而异说话技巧,欢迎阅读!
因人而异说话技巧: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不禁被邹忌话语间透露的智慧所折服,也不禁感叹臣子的一片苦心。自古伴君如伴虎,所以那些敢于进谏的臣子说话要格外谨慎小心。
独特的个性、爱好,独特的知识结构使某个人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要采不同的谈话方式。
忠言逆耳,作为贤臣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哪怕是明君也会对一句句直言不讳的指责或批评感到厌烦,若在皇帝心情不好时,更是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越是重要的进谏,越是要语言婉转,寓意深刻。一般而言,由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寓言来引起皇上的兴趣,再以此来说明一个道理。历史上以敢于直谏闻名的魏征在上谏《谏太宗十思疏》时,也是语言婉转,生动亲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因为他知道,如果义正辞严地板起面孔说教,必然会让皇上动怒而事倍功半。他为了提醒身处太平盛世的唐太宗不能骄傲自满,仍需虚心纳谏,广招贤才,在文章的开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运用了几个生活中的事例,用“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欲流之长”,来比喻现在的皇上,可以说是温柔地敲响了警钟,既不会触怒了皇上,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贤臣不单要有一颗忠于国家的心,一双洞察一切的双眼和一个运筹帷幄的脑袋,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说话的艺术,否则光有好主意不说或者说了皇上不听,还是起不了任何作用。
唐太宗在看完《谏太宗十思疏》后,就把一直以来颇受人们赞誉的晋朝何曾批评了一番,说他“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净,以为明智,不亦谬乎!”虽然这么说多少带点帝王的主观意识,但是,怎么说话对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多少贤臣良将都是因为说话顶撞了皇上而遭杀身,而多少帝王因为错杀贤臣而悔恨不已,甚至导致亡国的命运。以史为鉴,说话已不单单是一门艺术,更是人们社交的科学。
说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所说对象不同,方式就不一样。李密的《陈情表》写得催人泪下,当然不少人觉得李密这人不厚道,如果真的是这么有孝心的人,干吗用那么多的语言说自己多么凄惨,祖母多么悲凉?其实我想这篇文章之所以要这么写,是因为看这篇表的人是司马炎的缘故。司马炎是篡位之君,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再者,蜀的很多将士并不是真心归顺,他几次要求李密做官而被拒绝,所以心生疑惑。再加上司马炎疑心十分重,如果李密这次上表不够煽情是会死的,所以文章写得过于深情就可以理解了。换言之,如果李密是给诸葛亮或者刘备上表,这样写的话就不行了。可见说话不看人,必然词不达意,说了白说。
现在有人说话口无遮拦,甚至不经过大脑思考脱口而出,这样的话虚无而没有内涵。有人说话口是心非,前后不一,这样的话虚伪而没有实质。于是什么说话宝典、说话艺术的书,在大小书店里层出不穷,好像还销售得很旺,我想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倒退。多看看古诗文,好好品味名人大家们的话语,还怕话说不好吗?
黛玉因人而异的说话技巧
黛玉嘴巴伶俐,是出了名儿的,她的口齿机敏并不同于凤姐的满嘴诙谐,她有时是讨巧,有时是刁钻,有时是淘气,有时就是刻薄了。
因为是大家闺秀出身,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重大场合中,黛玉表现得非常得体。初进荣国府时,她回答老祖母、舅母们,落落大方,款款有礼。比如婉拒邢夫人留饭时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既委婉拒绝,又不失礼仪。
而和宝玉及姐妹们混熟之后,黛玉性格里的活泼、调皮就时常表现出来。私下里跟熟识的人交流,她会根据说话对象,根据当时的情境,区别对待,随意而自然。比如她对宝玉说话,时而俏皮,事儿刁蛮,时而乖巧,时而小性儿,但无论哪一种,都是最真实自然的黛玉,因为宝玉是唯一一个不需要她刻意摆面孔对待的人,加薇信:vipjf5 教你轻松每天瘦一斤!她在宝玉面前从来不伪装自己,流露出的是尽是少女的天真烂漫真性情。
比如宝玉说她身上有幽香时,她就牵扯到宝钗,说了一大篇话,什么“冷香”、“暖香”,“玉”和“金锁”的,宝玉知道她此时不是真恼,只是嘴巴上刁钻,于是也跟她混闹,最后黛玉忍不住叫“好哥哥求饶”。这时候的宝玉是轻松的。
黛玉当然有很多时候说话叫宝玉轻松不起来,比如在宝钗家吃酒,她说的那些一语双关的话,借说雪雁而实说宝玉的“怎么他的话你就听,比圣旨还快”,让宝玉酒吃得都不痛快。而这种时候是很多的。
两个人一块儿看《西厢记》,宝玉忘情,那书中的人物比两人,明明是情思缱绻的时刻,黛玉脸上挂不住,非要跟宝玉闹一场,说他拿她取笑,还要告诉舅舅去,害宝玉赔了好一会儿不是,然后她自己却也口无遮拦起来,宝玉说她,被她给混了过去。
两人之间的对话,无论黛玉是哪种情态,无论她在读者眼中看来是多么无理取闹,但有人都会理解她,原谅她,有这样的一个倾听者真好。宝玉偶尔也会吃不消,跟她顶几句嘴,但很快就会偃旗息鼓。果然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黛玉在宝钗面前就不一样的。无论是爱情还是诗才,黛玉一直暗中跟宝钗较着劲儿,她心里忌讳宝钗,所以只要涉及宝玉,她嘴上不是酸溜溜就是尖酸刻薄,或者是讽刺打趣。比如宝玉挨打后,宝钗因为质问哥哥引出哥哥不留情面的混话,宝钗羞恼交加,哭得眼睛肿了,黛玉的话就非常得尖酸刻薄:“姐姐也自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她以为宝钗是为心疼宝玉而哭,心里自然不好受。
但跟宝玉无关的时候,黛玉在宝钗面前便会自在许多,偶尔还能像个小妹妹一样,跟她撒娇,也会喊“好姐姐”。比如宝钗为着她口无遮拦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诗句而审她时,她就乖巧地讨好求饶,做楚楚可怜状;也会在感恩于宝钗时跟她剖金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