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教育随笔
2021-09-11 05:43:29 27
九月开始了,教育也要有个新开始。九月的教育随笔有哪些?来看看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九月教育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九月教育随笔篇一
常常遇到父母抱怨孩子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不努力... ...这些父母焦虑孩子的未来,仿佛不理想的成绩,已经代表了孩子不会有个美好的未来。但请爸爸妈妈们想一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跟孩子一起努力过,坚持过... ...以下是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的发言,这位父亲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看看他的发言,也许会带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是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当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
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爸爸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打一个古典文化的底子的时候,我连续两年的寒暑假,哪里也不去,陪孩子背论语,背三字经,背千字文,他背我也背,当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现在孩子再看电视时,特别爱看文化类节目,看到经典内容有一种亲切,有一种自豪,我知道,当年的功夫起了作用。
去年带他和朋友的几个孩子一起去旅游,别的孩子爱去游乐场,我的孩子喜欢跟我欣赏名园,能安静的喝茶,默默的欣赏苏州评弹,去伍子胥死难的胥门,他有凭吊的忧伤。这些细微的变化,别人不可能注意到,每当此时,我都为孩子身上有了些文化的影子而欣慰,仿佛也是一种收获。
孩子二年级时候,开始写作文,写作文特别吃力,一憋就是半天,过上半小时去看看,本子上也写不了一行字,怎么办呢?每到他有作文的作业,我都如临大敌地紧张。后来在写作文之前,我先给孩子聊,确定作文的素材,听他聊活动的经历,感兴趣的场景,往往绘声绘色,充满童趣,有时对某个细节的关注,出乎大人的预料,往往又让我欣喜快慰。我告诉孩子,你说的话就是很妙的一篇作文。
结果,想不到的是,写出来还是干巴巴,寥寥几行,我意识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没有协调发展,说话的时候好歹有我的目光我的问话给他鼓励和引导,当他独立写作时,书写的速度赶不上语言的流动,等写到那里时,已经忘了刚才想的什么了。如果学校进行的是说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他的作文一定是出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改变学校的传统呢?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再给孩子聊的时候,我用铅笔悄悄的记录,由于匆匆记录,书写潦草,孩子看不懂,我再用正楷字重新誊写,写完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十分兴奋,根本就想不到,他能构思出这么好的文章。告诉孩子这就是你的作文,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字不落的抄下来,交给老师一定会让老师满意的。
如我所料想的一样,课堂作文评点时,破天荒的被老师在全班范读,直到放学回家孩子的兴奋劲都没有消退。这样坚持了一年,他的作文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范读率,后来即使我不再干预,也没有明显的退步。
在遇到老师规定的题目,他感到无处下笔时,我会搬着我的手提电脑坐在他的旁边,约定他用钢笔在本子上写,我用键盘在电脑上写,然后互相交换阅读,看能否有启发。我的有几篇能拿得出去的散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我的孩子现在虽然在写作上比很多更优秀的孩子比并不见得有优势,但毕竟不再怕写作文,前几天在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时,虽然只要求写六百字,他居然洋洋洒洒千余言,直到没有地方可写,成就感溢于言表,反复问:“爸爸,你觉得能比得上你的文章了吗?至少能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了吧?”
对孩子的写作的辅导,已经取得的效果,让我认识到,孩子未必是很差,他只是跟别人不同?可是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适合他的教育,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成人世界对不起他吗?
在千万个不如意中,能使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可以一起散步,他入睡前,如果我有时间,能坐在他的床边说会话,他甚至跟我们两口子一样有了喝茶的爱好,周末一家人,摆上功夫茶,漫不经心的闲聊也是我们交流的方式。
虽然呵斥还是有,但更多的还是提醒:
当说话不爱听的时候,我就写了放在他的书包边,放假时,写张小条提醒制定他学习和娱乐的计划;
当跟同学、老师有冲突时,请他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怎么总是我?
当他认为别人在践踏他的自尊的时候,我告诉他:“尊严,是自己用行动长期树立的,不是哭着叫着给别人要的。”
当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堆成堆,他已经熟视无睹时,我写信、我写文章,也会就听来的新闻,看到的报纸有意思的信息,彼此深度交换看法,有时他的见解也会高于我的认识,这样就能形成我对他欣赏的文章,我的博客上就有这样的篇目。
孩子能看的进去我的文章,爸爸会写文章也算是他的一点小骄傲,这恐怕不是因为爸爸写得多好,也不是爸爸讲了多少道理,而是里面不仅有我对他的失望和无奈,也有孩子带给我的快乐以及我对他的真正的赏识。
近来,我切实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
关于作业,我们从小就要求,注意整齐、洁净,要求多少年,他不洁净、不整齐多少年,是因为听的时候知道,做的时候忘记。
要求务必把老师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又能做到几回呢?是因为其实要么课上没听懂,要么没有好好听,总之没有能力改,做了多少年无效的作业!
于是这个学期我改变了策略,从每天的作业抓起。他的数学、物理作业,他做完后,我一定要重新做一遍,给他一一指正,什么地方应该加细节,什么地方应该完善步骤给他圈注出来;讲给他听,让他重做,重做的结果是,第二天的课堂讲评,他反应比别人快,经常获得代替老师给别人讲的机会,这对他又是巩固的机会,他也从这里收获快乐。
半个学期以来,我几乎没有一天耽误,一直坚持着,即便是有非去不可的应酬,我也要让孩子把作业放到桌子上,先睡觉,我回去再批改,让他次日早起再订正。
现在孩子有了些进步,我在意的不是名次的变化,而是他有了坚定的追求。
地理、生物结业考试,我告诉他要考到b等,才能有升高中的机会,孩子想了一会说:“爸爸,我不能把目标定为b,那样有考到c的危险,把目标定为a,努上力,最坏也是个b”。作为孩子的爸爸,经过了这样的一些艰难历程,还有比听到这样的表述更高兴的吗?
我急切地给杨老师发短信,表达我的喜悦。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真诚的感谢杨老师,是她一直在忍受、在鼓励、在不放弃他。
于是我在饭桌上给孩子说:“你杨老师多好,不管你过去多差、多讨厌、多麻烦,都没有放弃过你。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跟你妈妈要跟杨老师保持联系,要成为好朋友。”
没有想到,孩子立刻纠正我:“也要跟陈老师、常老师保持联系,他们都很好。”孩子说的对,老师们真的很好,他们几乎每天都跟我或者孩子的妈妈发短信,不是群发的那种,提醒作业,表扬他的一点点进步,孩子终于懂得感受了。都说十三四的孩子叛逆,欣慰的是这个时候的我的孩子内心已经知道感恩了。
谁说我的教育没有收获,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一、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二、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外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
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
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
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四、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五、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九月教育随笔篇二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也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母的“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以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人物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九月教育随笔篇三
十一期间参加了东京藤幼儿园分享会,加上平时要上的中科院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这么多儿童教育的课程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中国家长都有不快乐的童年,因此都在拼了命的研究全球各种教育理念,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再牛逼的教育理念,说白了抵不过四个字,说白了抵不过四个字:
言!传!身!教!
不过,好像并没有太多家长想起来这四个字。
我们这一代的人做父母,拼了命的给孩子买买买,想要给他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哪怕是一块香皂,一瓶沐浴露。再者,我们拼了命的读书,学育儿学教育,一年花好几万送到早教中心亲子游泳馆。我也曾是这样的妈妈,玩具买了一箱又一箱,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大,但孩子多半玩几天就没了兴趣,这时候我发现,他喜欢玩我的手机。
为什么?因为手机会发光吗?因为手机看上去好玩么?声光电的玩具哪个不比手机好玩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陪他的时候,总是一边坐在他身边一边玩手机;喂奶的时候,一手拿奶瓶一手玩手机;哄睡觉的时候,他趴在我肩头,我一手托着他一手玩手机。八个月了,他一直看着我在玩一个方砖一样的东西,自然产生了兴趣,他喜欢所有人的手机,包括电梯里陌生人的手机,看到了都想要去伸手拿。
我在想,如果我从他一出生就开始手里拿着书在读,他会不会现在喜欢翻绘本。已经准备好的满满一书柜的绘本和各种朋友送的昂贵的幼儿读本,一本都不曾翻开过,从美国买了一百多块钱一本的布书,原以为他会喜欢,但也就是翻几下然后丢到墙角。没有什么,比得上他每次看到我手机时候的激动,以及不用教就会用手指划屏幕。
我突然意识到,小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他还太小,什么教育都太早的时候,他让我看到了人从出生开始每一步的发育和变化。一切就是这么快。
晚上分享会的群里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心得,有人说蒙特梭利牛逼,有人说华德福多么尊重天赋,有人说国际学校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人说公立学校基础教育才最扎实。但是,尽管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在说家庭教育最重要,但仿佛,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家非常美满,没有任何问题,学校教育才有决定性作用。
但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收到过的教育,那些对自己的性格成长有直接打击的,全部来自于家庭,我几乎想不起来,哪个老师打击了我让我变成了什么样子。比如我家人说我唱歌跑调,我从五六岁起再也没有唱过歌;比如说我的亲戚总是在聚会上逗我开玩笑让我难堪,我现在参加集体活动就很难受等等。我觉得完善的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指三个人一家人完美幸福,更多的指言传身教,一言一行。比如我经常上的儿童教育的各种课程,如果老师留作业,90%的人都在互相抄(我也是),或者买了课起晚了不上课了(我也是)。家长都是这样的,孩子能不抄吗?有几个家长天天读书啊,孩子能喜欢读书吗?家长都游手好闲没事儿就看电视买买买的,凭什么要求孩子读书好呢。想到这些,就不寒而栗。
我一直记得我老板的一件小事。
我老板是一个特别霸气威猛的男人,我第一次看见他就觉得很害怕,像个黑社会。我是他的助理,因此我帮他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但每次,他都非常客气客气再客气的跟我说谢谢。他说一次谢谢我就发抖一次,感觉是不是什么做的不够好,让他这么客气,这不就是我的工作么?谢什么谢?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了了跟他说:“老板,不用谢了,太客气了,怪吓人的。”老板说:“我是个有孩子的人,我要以身作则。”后来,我再也没拒绝过他说谢谢,尽管我依然不习惯。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孩子,但却提醒我,以身作则是什么意思。以身作则不是装,不是在孩子面前变成另外的样子。以身作则是一种习惯,一种日常的行为,一种能让人看到但又不刻意的东西。如果作为成年人你丢失了某种好的行为和习惯,那就要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变回来。不是变回来一时,而是永远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