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用结合的耕作模式探析论文
2019-12-31 20:41:03 119
农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业投入的增加,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解决了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化学肥料的应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规模,大面积,长期施用化肥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将破坏土壤的有机成分,引起土地压实,肥力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作物质量下降等问题。如何维护好土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个问题现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公众的关注。在农业科学的新领域,提出了耕作方法的创新,并介绍了耕地中有机物的转化和再利用。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的前提下,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产品。质量。
1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土壤是种植业的基础,有机和无机肥料是种植业的谷物,并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土壤环境条件和充足的肥料施用,使土壤和肥料可以混合以提高作物产量。中国农村的“农作物是花,有肥料”和“地上有肥料”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有机肥料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素,而且具有数量大,来源广,营养素丰富的优点。碳,氢,氧,氮,磷,钾,钙,铁,镁,只有有机肥料才能提供硫,锰,铜,锌,硼,钼和氯等综合营养素,有机肥料也具有调节土壤的pH值,调节土壤的理化特性,保持土壤中的养分平衡,并确保农作物生长和发育。影响。
1.1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有机肥料是有机物复合物的总称,包括牲畜粪便,农业废物,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其他肥料。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包括糖,蛋白质,氨基酸,核酸以及诸如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作用。
1.2改善土壤生物活性
土壤是有机-无机结合的复合物。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微生物等。这些生物物质需要各种含碳有机物质作为能量。资源。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土壤中各种生物所需的大量有机物,增强其活性,从而增强物质转化的能力,并改善土壤肥力。
1.2.1土壤动物worm是疏松土壤的好帮手,是土壤生物改良的巨大动力。 can可以将有机残留物用作生命活动的能源,并利用营养物进行生长和发育。它们不仅将有机残留物水解为同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而且还分解为更稳定的物质。该物质被转化为一种营养,可以被植物轻易利用。蚯蚓粪便还富含无机氮和可溶性磷,钾养分和微量元素,它们是作物有效养分的重要肥料来源。 itself本身含有50%至70%的蛋白质。 worm死后,它的身体崩溃了,它还将植物所需的营养释放到土壤中。另外,earth在土壤中钻孔以提高土壤渗透性。土壤动物活动是土壤肥力的指标。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壤土壤松散,more较多。应添加有机肥以促进earth的生长和繁殖,并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
1.2.2。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向土壤中输入大量的有机碳,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特别是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氮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土壤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和大规模繁殖。硝化细菌。有机肥料包含动物消化道分泌的各种酶和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这些物质在施用于土壤后可以大大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因此,施用更多的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以及微生物的繁殖和转化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抗逆性能。首先,微生物促进有机肥料的分解。有机残留物通过有机分解和矿化作用分解为简单的有机或无机物质,然后被作物根吸收和利用。二是促进营养素的微生物固着,减少损失。通常,有机肥料的碳和氮都比较大,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使作物中可利用的无机氮转化为微生物体的有机氮。其他养分也是如此,微生物成为这些养分的储存地。微生物死亡后,这些养分可以再次释放,可以矿化以被作物吸收或被其他微生物吸收,然后再进行生物固定。土壤微生物的这种吸收-释放-吸收过程在调节和缓冲土壤养分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是提高土壤自生固氮细菌的活性,增加大气中氮的生物固着性。土壤越肥沃,自生固氮细菌的繁殖能力越强,可以促进大气氮的生物固着。第四,固氮细菌可以促进磷和钾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并增强土壤中不溶性磷和钾养分的释放。第五是增加土壤生理活性物质的含量。微生物可以在生活活动中合成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第六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有机肥在土壤中的施用量较大,土壤相对疏松,肥料的保持性能良好,作物的根系生长迅速,吸收能力增强,根系茂密。
1.3维持养分平衡并减少连作障碍
目前,作物生长所需的十多种养分无法完全用任何一种肥料替代。有机肥的施用是维持土地系统中作物养分平衡的重要措施。有机肥料的作用如下:
首先,它为两种作物提供了大量的元素和微量元素。
第二个是既为作物提供无机养分,又为有机养分和生物质提供养分。。
33是为作物提供必要和有益的元素。除了上述16种作物所需的元素外,有机肥料还包含硅,钴,硒,钠和其他对作物生长有益的元素。
第四是为作物提供固体营养素和气体营养素。有机物将在分解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这会增加作物冠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第五点是有机肥料是长效肥料。有机肥料是一种缓效肥料。除钾外,有机肥料中的大多数元素都与有机化合物结合,或以有机状态存在,只能通过矿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被农作物吸收。有机肥料用作农作物的基础肥料。它在早期不燃烧幼苗,在后期不去肥。它可以延长作物根和叶的功能周期。
2陆上耕种和土地利用联合耕种模式
随着农业科技的应用,绿肥或与绿肥和农作物间作通过。在干燥,稀薄,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肥力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土壤肥力的改善。
2.1天井和小麦轮作
在过去的几年中,天井是在低洼和易发洪水地区的两侧进行大规模机械深耕后种植的豫东黄河。一个夏天后,天津市长约100万,秋天末被压碎并播种小麦。小麦幼苗生长良好,没有黄色幼苗受盐害。第二年,当春小麦恢复绿色时,施用适量的肥料,倒回绿水,节水一次,该年的小麦产量超过3000公斤/ hm2。连续轮作后,土壤盐分下沉,耕层脱盐,土壤腐殖质增加,小麦年产量逐年增加,最高单产超过6750 kg / hm2。
2.2间作和间作
曾在豫东的东部和干旱地区,间作和间作模式得到了推广,即与小麦和春季arrow豆或garden子和棉花一起作种。播种小麦之前,要保持约3 m的行距,然后播种春豌豆或garden子作为绿肥。明年五月初,将绿肥捣碎并压紧,然后在腐烂后种上棉花营养钵。与对照相比,绿肥覆盖的棉花单产显着提高。
2.3通过无机促进有机产量,促进有机质,在干燥和稀薄的土壤中加速施肥
在试验中种植绿肥之前,先施用少量的磷肥或(和)氮肥。华东碱土基地。 ,促进绿肥生长,提高草产量。
在节水条件较好的地方,在绿肥苗期进行一次灌溉效果更显着,可以使绿肥更早发育,增加草产量,并提前覆盖绿腐烂和分解,以确保及时小麦播种。
例如,在黄河故道的北河De陷中,在播种小麦的同时,向小麦施以150 kg / hm2的过磷酸钙和112.5 kg / hm2的碳酸铵。作为比较。施肥出现后,天精的施肥时间缩短,在生育高峰期的产量试验表明,少量施肥的草的产量比不施肥的草高53%。另一个例子是在种植麻时施用75 kg / hm2的尿素。磷酸盐肥料为112.5千克。秋季的产量测量表明,the肥区的of麻产量是非肥区的两倍。
明年,绿色肥料和化肥地区的小麦产量为5400公斤/ hm2,比无绿色肥料的地区高3 375公斤/ hm2。 2 02 5公斤/ hm2。小麦,绿色肥料的土壤理化特性的收获后测试施肥区域显示出堆积密度降低,土壤水溶性团聚体增加,土壤有机质略有增加以及盐碱地层中的盐度降低。经过多年的轮作,土壤最终变成了沙壤土,而没有盐和碱的伤害。
2.4耕作和施肥
2.4.1两粒一肥的种植两粒一肥的种植方法适合中等收入地区。收获后,小行距为0.7 m,两行玉米以0.17至0.2 m的植株间距和37,500至45,000株/ hm2的密度种植。在2 m宽的行中种植两个麻或绿豆。观察绿肥的生长。在6月底或7月初,一种作物被用作玉米的追肥,而绿色作物在八月初被用作小麦的基肥。
2.4.2两个谷物和两种肥料典型的方法是在种植小麦和种植3个garden子花之前先种植一个2.5 m宽的田地。次年的4月,the子被重新种植并种植在两排玉米中。当玉米长大时,7月初在玉米行中种植了麻或绿豆。在通x县火上湾村种植两粒3.33 hm2的化肥田,一年覆盖鲜草3.75 t / hm2,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为3825 kg / hm2和3 870 kg / hm2。
2.4。 3 lo的二粒三肥间作系统设置在1.7〜2.3 m,and中种植了三lo小麦。前一年在on上种植了before叶或苜蓿。 5月初,盖上lo绿肥,种两行玉米。在7月初,使用三种肥料的绿色肥料作为玉米追肥,而将绿色肥料用作小麦的基肥,或者在7月中旬,将草苜蓿切开并加深。转。这种农作物间作是不断增加产量和耕地的好方法。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越来越高。有机肥料中的各种养分比较全面,给植物提供的养分平稳,持久,无毒,无害,无污染。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正在兴起。他们非常重视有机肥料的使用,并将有机肥料定为绿色食品的主要来源。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应净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耕作方法和新的耕作方式。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间作绿肥,向农田引入绿肥,重视有机肥料的合理施用,利用土壤试验和配制等措施。3.合理使用无机肥料实现土地和土地利用的结合。
参考文献:
董景超。有机与化学肥料联合应用的发展与应用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9):42。
李红森。有机肥料在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8):4526-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