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分析与探讨论文
2019-12-04 02:23:02 108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舞台上普遍关注的公共问题。当前,污水处理是环境工程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水处理效益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城市污水处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关键字: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已成为环境工程的重要任务。从目前的情况看,环境工程中有许多影响污水处理的因素,导致城市污水科学排放不足,污水处理效率差,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在分析城市污水处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提高环境工程的整体效率。
1城市污水处理中的问题
水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中国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业。然而,在环境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益受到很大的限制,具体如下:
1.1城市污水处理管网设计问题
城市污水管网作为污水收集和运输的重要设施,其主要任务是改善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污水。但是,许多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管网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进行分流设置,导致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间参数的设计不足以对水质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质量。
1.2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问题在中小城镇尤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城镇离城镇较远污水处理厂要比大城市大。垃圾量很小,因此许多工厂的垃圾渗滤液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导致水质发生很大变化。
1.3处理厂本身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所有污水处理厂都排放污水,但处理过程中残留的污泥尚不能合理处置;处理过程中释放出的废气不仅严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环境,而且危害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
2加强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的有效措施
城市污水处理中的问题已引起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严重问题。不良影响。为此,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工程建设,加强管理,结合城市污水性质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尽可能改善水质,改善污水污染。具体措施如下:
2.1扩大融资渠道,增加投资
目前,资本投资是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污水处理厂应将废水处理的发展纳入重点项目,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融资渠道,改变原有的融资方式,经营方式多样化。如果采用主机操作模式,也可以采用BOT模式和TOT模式,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创新管理理念,深化污水处理改革。此外,政府也应高度重视,适当增加投资,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2.2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根据实际水质选择合理的污水处理措施,以确保污水的再生率,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污水的利用率利用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淡水资源。具体措施如下:
2.2.1改进污水处理技术,解决垃圾渗滤液处理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措施,提高污水再生率。
2.2.2拓宽污水利用渠道,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方面,提高污水再生效率。
2.3加大研发力度并引进废水处理新技术
污水处理效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污水处理过程。为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选择科学。有效,清洁和低成本的废水处理过程。污水处理厂需要事先进行各种分析和研究,包括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处理过的水的面积以及污泥的生产率。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尝试选择处理效果更好,资金投入最少的处理工艺,优化城市污水处理管网设计,在提高污水排放量的同时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治疗效率。例如,以下两个过程:
2.3.1 BIOSTYR过程
BIOSTY过程是改进的新一代上流瀑布式生物滤池,整个过程由预处理和生物滤池组成,它由两个单元组成,这些都是成套设备的组合,非常紧凑且节省成本。它可以用于污水的二次处理,也可以用于需要再利用的废水处理以及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其他要求,并且可以达到较高的排放水质标准。
2.3.2 BIOFOR过程
BIOFO过程使用物理化学方法作为预处理单元,并使用生物化学方法作为高级处理单元。出水水质优于一般的二次出水,质量很差。水标准。结论综上所述,城市污水处理问题对环境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和企业必须积极探索,增加投资,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以提高污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提高环境工程的整体效率,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邵立荣,冯苏民,杨景良,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评价现状分析[J] [J]。河北工业科技2014,3(6)):15-127。
杜斌,侯洪亮,中国城市污水处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4)。
[3王连山,刘志珍,陈永飞,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3,24(3):155-159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