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五节
2021-08-09 07:33:09 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说课稿 德化一中李惠婷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上接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主要讲授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从而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又为第二章的“抗日战争”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掌握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等主要史实,并培养学生分析日本侵华引起国内各阶级阶层对抗日态度的变化,以及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事实;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通过设问、探究、讨论、辩论等活动,强化对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认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认识到日本侵华使中国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共能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的正确决策,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3、教学重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与西安事变。因为这两点意味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说明,并未具体分析,当时中国政治形势复杂,难以理解,需要作出全面和长远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他们信息来源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课前预习提纲的要求和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自主讲授和感知历史,并能互相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法指导 根据“导引式互动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教师主要是精心准备预习提纲,设计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并适时点拨、归纳、升华和评价,综合运用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起到组织课堂教学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中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西安事变中的重要人物的材料。并分发课前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练习和准备工作。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阶级阶层各呈现出什么态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大,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出现了新的发展。 并播放歌曲《毕业歌》,简单介绍此歌的背景,导入新课。 (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情感受到极大的震憾,能够较快地进入课堂情景,感受当时的历史使命感。) 讲授新课: 一、华北事变 1、背景 提问:“华北为什么成为日本侵略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掌握,投影显示两则材料(略),学生研读材料,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并展示答案。 2、 表现 (1)“何梅协定”(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师无需讲解,可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活跃气氛,可让一两个学生上台讲授“华北事变”的有关内容、过程和结果。 3、 影响 该知识点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掌握,因而教师必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正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也是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客观条件。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首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归纳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并列出板书: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中共) 2、一二·九运动(学生) 3、西安事变(国民党) 然后再对每一个子目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在 政策上作出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师生归纳(1)发表“八一宣言”(背景、内容、意义) (2)召开瓦窑堡会议(背景、时间、内容) (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内容、意义)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论性又相对较强,所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需进一步讲解,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思考讨论、教师讲解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并培养他们全面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2、一二。九运动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和历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邀请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当时,并谈谈参加游行的情况。最后提出两道思考题:(1)比较与五四运动的异同点;(2)现代青年学生应该向当时的青年学习什么?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又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西安事变 本环节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地位,根据课前的布置和准备,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课堂辩论,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VS武力解决”(10分钟),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潮。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互相交流合作的精神;而且也最大程度地培养和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归纳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语言的表达能力等等。 在学生对西安事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西安事变的原因、各方的态度、和平解决的意义等重要知识点。 三、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图示表格法一起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巩固知识点,并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综合能力,使知识点形成系统化和体系化,达到教学上的升华。 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特色 本节课最大的教学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结合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实行“导引式互动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得以体现。 2、运用歌曲导入新课,具能创设很好的意境,又能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一系列材料、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既深化学习,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4、让学生以亲生经历的身份讲授历史,具能最大化的感受历史,又能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及人生观教育。 5、课堂辩论(对阵擂台)环节的设计,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又让他们学会互相交流合作的精神,而且也最大程度地培养和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归纳分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评价,语言的表达能力等等,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6、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对学生的发言、回答及表现能及时地做出评价,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