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探析论文
2020-09-25 20:03:37 101
1引言
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过程中却经常存在。多种翻译现象和翻译名称的混乱影响了陶瓷艺术审美内涵的传播。如何正确恰当地翻译,以诠释陶瓷艺术带给世界的中国文化精髓?这个问题在当今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陶瓷的英文翻译中有一种现象:景德镇英语中的“青花瓷”的青花瓷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代表着青花瓷的原色。 ,并加上“和”一词;浙江龙泉的英文“ Celadon”并未按原绿色翻译成绿色瓷,而是根据17世纪法国戏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翻译成青瓷;宜兴紫砂陶器的英文名称江苏是博卡罗瓷器(惠玉,2003:2152),按其原本的颜色并没有翻译成紫红棕色黏土,这说明西方读者对英语翻译的接受程度与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民族的颜色词的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判断,这种关系作为接受对象,无意中影响了陶瓷的外译,因此译者在翻译陶瓷时应如何注意接受对象的文化基因译成英文,以便翻译以接收者为中心的翻译,这样翻译就导致了属于美学范畴的“联系”原来的对立?从本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使用翻译美学来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朱建平,2002:6-9)。但是,许多研究集中在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和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注意翻译读者”。
本文试图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与美学密切相关的陶瓷领域。基于美学理论的接受度,本文考察了陶瓷领域中与色彩有关的一些典型术语,并将其作为跨国性进行讨论。文化接受主体对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了译者对跨文化读者的接受度的关注。为了达到将陶瓷转化为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和英语的陶瓷翻译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展开和解释的非唯一性。它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望视野来实现的。”所谓“期望视野”指的是由读者的各种经验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品味,成就,理想等。以潜在的审美期望形式出现。任何读者都有特定的““期待视野”,即“每件作品的独特意图”(朱立元,2004:61-63),阅读前的意图和视野决定了读者对所阅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标准。接受审美价值观的读者积极参与和接受的态度主张``接受者的审美主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扩大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外国读者了解,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 “
①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一方面是原始文本的接受者,可以将自己对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识注入翻译中;另一方面,他解释说:“可能需要考虑读者的想象力和翻译感受”(方梦之,2011:262),读者应通过适当的方式与翻译联系起来,这属于原始美学陶瓷翻译的目的恰恰是复制原始文本的美学成分,以便跨文化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与其原始认知结构相符的信息,从而达到促进中国陶瓷文化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接受对象的期望范围---跨文化读者审美情趣和接受程度对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es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所填充文本或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从而使翻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为一体。简而言之,需要充分考虑跨文化翻译的读者接受度。
基于接受美学,本文选择陶瓷领域的“龙泉青瓷”和“红色”。以瓷器,薄瓷器和青花瓷器为例,从文化美学,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着眼于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
3文化审美观对翻译读者的接受
之一“龙泉青瓷”的英语翻译经常出现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中。我们认为以上两种翻译比青瓷更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根据《英语词源词典》,中国起源于16世纪后期的古代波斯人。古代波斯人将中国瓷器称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吸收了它。它被拼写成不同的形式,例如chiny,cheney,chenea,最后是china。显然,它与中国著名的瓷器密切相关(2009:58)。有人使用瓷器这是指瓷器,因为中国最早在海外被称为瓷器。从那时起,中国就被称为瓷器之乡中国。“受中国,国家的影响”也证实了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反映了中国瓷器的起源,是指非工业瓷器,不能反映“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瓷器源自法国瓷器《新时代英汉词典》将其翻译成“瓷器”和“瓷器的总称”(2004:1773)。外国语言研究所在《 2010年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对该词的解释中强调“坚硬”。 “白色物质”,瓷土,即“陶瓷黏土,高岭土”(Lu Gusun,2007:1521),以上表明该术语着重于工业用瓷,瓷土和独特的青瓷还不够紧密。
绿色瓷似乎是“青瓷”一词翻译的结果,因为“绿色”是英文颜色的单词,我们不妨根据英汉颜色之间的文化差异来研究这种翻译话。中文中的绿色主要用于表示自然和希望的含义,并且对环境友好。代词象征着年轻,有朝气和蓬勃发展。尽管英语中的绿色也有绿色(),格林德时代(Old Dang Yi Zhuang),绿色记忆(Lifelike memory)等含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的,例如“嫉妒,嫉妒”,相应的短语是:嫉妒的绿色,透视绿色的眼镜,呈绿色(苏立昌,2009:225);也说“天真”和“不熟练”,例如:绿色的手(原始),绿色的人(没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绿色的草(天真,没有生活经验)(秦汉荣,2009:233)。
可以看出,在西方,“绿色”并不总是像中国那样引起积极而美丽的联想,因此似乎缺乏将“青色”翻译成绿色瓷器的过程。 ,并且在传达基元方面没有达到等效效果的有效方法。
另一方面,从陶瓷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2000多年的青瓷烧结历史一直是“商“”。青,东方也。木头是用生丹制造的。丹青的信似乎是真实的。范青的属是清。 “②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到东汉时期的成熟青瓷,从晋代的“漂白瓷”,唐月窑的“秘密青瓷”到龙泉青瓷。宋代官窑的“青瓷”,在钧窑的窑中已转化为青瓷的“天青”瓷,可谓是各种釉料的瓷器,如绿色,冬青,天蓝色和粉红色清,梅子卿,水青等人都把绿色当做高贵,体现了祖先对自然绿色的理解和热爱。
唐代诗人卢唐赞扬月月青瓷“像冰”和“像玉”。卢桂以诗作“九秋露月窑开扬千峰翠绿”来赞扬他的娴熟。
③南宋龙泉窑开创了崭新的陶瓷艺术意境,使青瓷绿色纯正,釉面光亮,蓝色和李子粉成功烧制,代表最高艺术水平的龙泉青瓷。因此,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英语中绿色的普通贬义词。龙泉青瓷具有“纯诗风”,“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心”和“宋词之意”的美学特征, ⑤不被英语单词green覆盖。显然,绿色瓷器和龙泉瓷器的英文翻译都是没有文化内涵的符号,无法与西方读者的审美情感融为一体。
但是青瓷的英文翻译是不同的。青瓷本身是一个外来词,源自16世纪末法国作家杜夫(Dulf)在小说《牧羊人阿斯特雷》中的主人公牧羊人青瓷。名字。后来,小说登上了舞台。剧中的英雄塞拉顿(萨拉顿)身穿一顶Tsingy。这种颜色在当时的巴黎很受欢迎。恰逢龙泉青瓷首次运往法国。釉色与戏剧中青瓷所穿的衣服相当,被称为“青瓷”。 ④根据“英汉词海”的解释:青瓷为fr。塞拉登(Celadon)是阿诺特里(Astree)在Honore d'Urfe(罗纳·德·乌尔夫)的爱情小说《阿斯特里(L'Astree)(1610)(1987:810)》中的情人。 《新牛津英汉词典》将青瓷解释为:18世纪中叶。:来自法国青瓷,一种颜色以英雄因德·乌尔夫(Ind'Urfe)的田园浪漫L'Astree(1607-27)(2007:337)命名。男主角雪拉穿着衣服的青色; 《新时代英汉词典》将青瓷直接翻译成“青瓷”(张百然,2004:349)。此外,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10年龙泉青瓷展的“中国意境”中的英语描述始终以龙泉Cel书写。 adon代表“龙泉青瓷”,与ce相反Ladon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它可以使跨文化的读者突然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实际上它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并将其引入当时的巴黎听众的特定审美体验中,唤起了美好的联想并填补了其潜在的审美价值。瓷器,而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代表,蕴含着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这是现代和当代陶瓷艺术和器皿追求的核心价值。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更加确定“龙泉青瓷”的英文译本是“龙泉青瓷”,这是关注西方读者审美情感的翻译结果。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颜色。它象征着喜悦,成功,成功或被人们珍视(惠瑜,2003:226)。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是紫色”,“炽热”,“红色妆容”和“红色清单”,以及戏剧中的“红色面孔”都说明了这一点。瓷器和红色的融合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最好诠释。 “红釉瓷器”就是一个例子。它的英文翻译是指颜色词“红色”,尽管该颜色词侧重于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含义,例如成语成红色(债务),成红色(见赤字),见红色(美丽的雷声),被红牌(秦汉荣,2009:475)等等,表明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是不同的,但是“红色”的含义在两种文化中是相同的。在西方人类文明中,红色通常是天主教的象征,被称为红衣主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严。此外,在许多西方建筑物中经常使用红色的倾斜屋顶和红色的墙壁,这些建筑物已被保留为民族文化。
⑥因为火在中西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火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从颜色和情感的角度来看,红色在中国人中是温暖的。西方文化,开朗,热情,热情,振奋和其他积极的精神状态,例如英语中的红字日(伟大的欢乐日),红地毯式的处理(将重要人物放在红地毯上)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使用红色原色词可将“红色琉璃瓷器”翻译成红釉stone器,将“在琉璃红色装饰下”翻译成“釉下红色装饰”。它不仅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而且也表现出西方文化对美学传统的关注。
薄胎瓷又称“生瓷”和“蛋壳瓷”。它是江西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的特殊工艺产品之一。外壳,透光性,轮胎质量由纯釉制成。生产技术“特别是毛坯和艺术处理是最好的。毛坯必须在粗加工,精细修理,精加工等之后重复加工,以便将两到三毫米厚的毛坯修复到约0.5毫米”(吴Shan,1988:8)。用这种精湛技艺制作的薄层瓷器不只是简单地转化为薄瓷器,而是蛋壳瓷器(Huiyu,2003:220)。 。阅读后,蛋壳在《剑桥高级英汉词典》(2008:691)中仅具有“鸡蛋的坚硬外皮”的字面含义,该词典被翻译成“薄的“白瓷”,“薄的瓷”。 (1987:1663),《新时代英汉词典》将其翻译成“薄蛋壳瓷器”(2004:716)。 “新牛津英汉词典”此项得到进一步改进:作为“蛋壳”的名词;作为“薄弱的东西”的比喻;作为“(中国)极薄和美味佳肴”的修饰语,意为(瓷)蛋壳薄壳瓷(2007:676)。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中西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西方人重视个性和分析思维。中国人重视诚信,比综合性综合思维要长(陈宏伟,2010:20)。整体思维的重要体现是词义的普遍性和歧义性。分析性思维是用词义的特殊性来表达的,因此用汉语概念中的特定词来表达。严格地将英语翻译成英语,而将特定的汉语概念翻译成特定的英语单词,即“故意接近”通常是不合适的。 (听众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袁小宁,2013:93),因此蛋壳瓷的英文翻译符合西方人的理解和理解,这是西方人关注的问题分析性思维,从而达到让跨文化读者准确理解薄层瓷器的目的。
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产品-景德镇青花瓷是一种在白釉层下饰有青色图案的瓷器。它仅用一种颜色生产。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艺术语言无法用其他彩色陶瓷替代。 “ Qing”在中文中不仅指“绿色”,还指“蓝色和黑色”。古代汉语“ X子·学雪”中的“蓝色”的意思是“蓝色,蓝色就是蓝色”。青色不等同于绿色或蓝色。已检查主要的汉英词典几乎没有“青花瓷”的词条。根据他们的直译,他们似乎翻译成绿色的花瓷或蓝色的花瓷。但是,实际上,青花瓷是基于其客观的外观颜色:蓝色。蓝色和白色被翻译成英语。英文青花瓷(Huiyu,2003:1299)由两个英文颜色单词blue and white组成,表示“青花瓷”的原色,再加上“ and”连词,形成了复合的blue-and-白色。 ,公约已使用到今天。
对于相同的色彩概念,英中两国人民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联想。从陶瓷色彩的视觉美的普遍性的角度来看,纯蓝色呈现出宁静,祥和,清洁,沉着的特点。合理而准确的图像特征使青花瓷具有“玉石般光滑,幽静”的美感。和优雅”。尽管英语中的蓝色在描述人们的情绪方面是贬义的,但这意味着人们的情绪低落而悲伤。例如:布鲁斯(抑郁,无聊或布鲁斯音乐),唱布鲁斯(沮丧),蓝调(Qin Hanrong,2009:44),但在英美两国人心中却像中国白日梦一样美丽。通常用来描述天空和海洋-蓝天或蔚蓝的大海,表现出大自然或人们的思想开放。根据英语词源词典,其他表达积极含义并引起美好联想的成语,例如:蓝丝带(蓝丝带,最高荣誉),蓝筹股(蓝筹股,受欢迎),蓝砖大学(蓝砖大学) ;蓝血人(来自著名的门)(2009:38)。
白色是西方文化钦佩的色彩。从情感色彩的角度来看,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集中在其自身的色彩上,这意味着它是纯真的。 。汉语中的“白色”用来隐喻美德,例如“白色无瑕”,“清晰无辜”和“冰清澈无辜”(苏立昌,2009:227)。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指“从未做过任何坏事,总是诚实做事的人”;表达积极联想意义的其他词语包括:白色情人节(吉日),白色希望(可以为团体带来荣誉的人),白色骑士(积极帮助他人或组织的人),白色谎言(善意的谎言)信仰),一场白色战争(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秦汉荣,2009:656)颜色词合成的“蓝白”早已成为西方人用来表达“蓝白瓷器”的一种语言习惯,“蓝白瓷器”包含了艺术的美学意义。
来自不同时代的中国经典青花瓷产品的英文翻译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元代的青花瓷和釉下红或青花瓷和铜红明代王朝青花瓷莲scroll卷轴设计(附八尊佛像和荷花青花瓷设计)(吴贵元:1994),以上译本采用青花瓷,体现出典雅以及青花瓷的新鲜艺术特质,顺应了跨文化读者的欣赏习惯,使翻译作品顺利进入了他们的期望视野并被接受。文化读者的审美期望。
参考:
陈宏伟。新汉英翻译课程[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0。
方梦之。中国翻译研究词典[Z]。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1。
惠瑜。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10。
陆谷孙。英汉词典(第二版)[Z]。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2007。
秦汉荣。英文常用隐喻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苏立昌。英汉概念隐喻比较词典[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王同义。英汉词海[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吴贵元。英汉汉英陶瓷词典[Z]。南昌:江西大学出版社,1994。
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Z]。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牛津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7。
]英语词源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袁小宁。关键词:英汉翻译策略,双重共存中文翻译,2013(1)。
张柏然。新时代英汉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朱建平。中国翻译学的现代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轨迹[J]。上海科技翻译杂志,2002(1)。
朱丽媛。接待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