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课例
2021-12-21 10:39:29 9
【案例】 在导读《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嫉妒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得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造箭,完不成造箭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教学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