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崔液唐诗全诗赏析
2021-08-03 16:42:54 173
《上元夜》崔液唐诗全诗赏析
《上元夜》崔液唐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介绍】
崔液(?~713?)唐代诗人。字润甫,崔湜之弟。擢进士第一人。崔湜常呼其小字曰:“海子,我家龟龙也。”崔液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其兄崔湜获罪流放岭南,中途又被赐死,崔液怕受牵连,改名换姓藏于郢州(今湖北钟祥)人胡履虚家中。逃亡期间曾写《幽征赋》,表明心境,词甚典丽。后遇大赦,在返京途中病亡。其友人裴耀卿编《崔液集》十卷,今已佚。工五言诗,现存诗十二首。
拓展:
经典古诗文的有效阅读方法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①定时间。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②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①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②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③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④表演激趣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走到一个树林边,我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学生的记忆是惊人的,然而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只会使学生的诵读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巧记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量更大的积累。
3、展示创新,追求实效
①“
②首首有评价。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背诵对抗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抄写评比等,既能检查背诵情况、巩固背诵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背诵的积极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
我规定学生每背一首古诗就奖励一个笑脸图片,凑齐10个,奖星星一个,5个星星为该生家长发喜报。这种精神鼓励远远胜于物质奖励,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给孩子以辅导和督促。
③“古诗文诵读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我班还开展了古诗达标升级活动,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背诵水平设三级,背过一级诗者为“小诗人”,背过二级诗者为“小诗圣”,背过三级诗者为 “小诗仙”。学生背过了规定的篇数之后就可以自动晋升到高一个级别。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着自己写古诗,虽然不很成熟但足以显示出同学们对古诗文浓厚的兴趣。这一奖励措施的实施,调动了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全班呈现出你追我赶、快乐诵读的感人局面,常常是课前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就被学生团团围住,朗朗的诵诗声不绝于耳。
④多媒体中寻乐趣。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古诗文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学生对已积累的诗句,自创绘画作品或搜集绘画作品的自配诗句,在家长的帮助下巧妙地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异彩纷呈,夺人耳目。创造能力、想象力使课堂内外的学习生动起来,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
分类诵读和配乐朗诵也是学生所喜欢的诵读方式之一。所谓诗歌分类诵读,就是把反映同一主题的诗歌归为一类,集中讲解并背诵。比如,在二年级的诵读教材中,教育学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的诗篇就有《明日歌》、《今日诗》、《金缕衣》等6首;而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则更多,如《望天门山》、《晓日》、《山行》等。把这些诗篇归为一类,集中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如果再根据诗歌所反映的不同主题,来选取反映同一主题的古筝乐曲与之相配,更会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如《望天门山》等组诗,老师的配乐范读,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旷达、悠远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有意模仿,更加喜欢诵读。
⑤沟通中展空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古诗文为主的艺术节活动。学生在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展示了风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的乐趣。坚持开展诵读会。与家长加强沟通,在全班提出“我把古诗文带回家”、“和父母一起读诗”等等倡议,请家长参加学校诵读活动,使家长了解诵读活动与成果,争得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他们就不会再为古诗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既培养了主动诵读的习惯,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实效。
4、教学融合,突出特色
①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教师可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②熟读古诗、自悟自得。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 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③适度讲解,诵读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
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④展开想像,悟意明理。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⑤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四、积淀智慧,诵读人生
实践证明我们把古诗文诵读活动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课内指导、课外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语文教学中见实效
①对背诵课文的帮助。锻炼了记忆力及对语言文学规律的认识,使背诵课文显得更加轻松。
②对课文中的古诗、古文的理解与记忆有直接好处。
③对自己的写作帮助较大,对于较好的学生,有的可直接引用语句为文章添色,有的则学习古文的描写方法,有的可借鉴其思想内容。如学到《坐井观天》成语时,孩子们出人意料的用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2、思想行为中看变化
古诗文经典中深蕴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示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浅显、明了的句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有些学生变了,在自己的日记、周记本上出现了一些古诗文座右铭,在日常交往中也偶尔会引经据典,在自己写下“内心感触”时也会以它作老师开导自己。虽然只是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也说明古诗文的学习、背诵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已毕业的学生回到母校来看望我,也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诵读古诗文的受益,不但丰富了知识储备,为中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以致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学生按进度多数都能完成古诗文读本所要求的篇目,每背下一首古诗或者古文,同学们都在“古诗文伴我成长”记录表上登记。诵读古诗文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学生或家长纷纷反映诵读活动对语文的正面影响。
3、诵读数量上出成果
如今,学背古诗文已成为孩子们一种爱好。在孩子们诵读古诗文的感染和带动下,学生家长也一起诵读,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在丰富多彩的诵读、表演、展示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诗文的韵律美,而且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美与高尚在孩子们心中得到了统一,习惯与品德在孩子们身上形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能背将近100首古诗文。这雄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积淀,是孩子们受益终生的财富。评选出的“小标兵”每期都有增加, “小博士”所背篇目也较多,有的同学能够提前读到下一集,并短时期背完。
读经典古文,不仅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在孩子身上重焕生机,心灵接受着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同时也是我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读书是从业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我国的古典诗文包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他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础。
4、社会效应中寄希望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处世原则,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种规范、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种品质,学生在观赏、诵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了教育,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效果。
活动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家长对此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反馈中他们多次提到:学校、老师能够如此重视、抓紧此项活动,确实是有远见、有品位、重修养、重全方位教育的体现。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每天利用一点业余时间诵读古诗,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提高了文化修养,同时,还可以从诗中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长此以往,受益匪浅。还有一位家长还将与孩子一起诵读时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诗句结合个人人生感悟的深入理解讲给孩子并与我探讨,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内涵。在与孩子共同诵读过程中。我不仅荣获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还曾获“天津市古诗文诵读优秀辅导员”“全国古诗文诵读优秀辅导员”称号。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还越来越体会到“教书育人”四字的内涵是无穷无尽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只需一颗平常心、责任心就可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捧着这沉甸甸的认可与期望,欣喜之余思考得更多的是今后如何把这项活动开展得更好。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这份特殊的快乐与收获,我将继续与孩子们一起诵读。让古诗文对孩子们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继续发挥它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力求教会学生读诗、读书、读人生。让经典诵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