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2021-10-11 04:15:05 14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
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
简洁地导入
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南向北流经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今天,让我们随着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起欣赏一下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我对自己的口语表现能力比较自信,所以很少设计华美的课堂导入词。我以为,有了足够的口语表现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读出韵味来。在这段简短的话中,富春江与学生熟悉的“人间天堂”杭州建立了联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简单交待了作者情况。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读
我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学生听的时候注意语音、节奏和语调,并告诉他们:听完之后要学读。
我范读完第一段,就停下来,请南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我表扬他们:读得不错。
范读完第二段,我停下来,请被两排同学朗读这一段。我的评价是:要提高音量。音量不够,读不出效果来。
第三段分成两节,南两排和北两排各学读一个小节。北两排的印量放大了一点,效果好多了。其间订正了一个字的读音:转,读四声。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练练朗读,北两排练读一、二段,南两排练读第三段。”因为南两排读得好,所以安排他们读更需要声色的第三段。过了两分钟,我起个头,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北两排读得出乎意料的好。我把两部分同学的朗读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鸢飞”以下四个分句不要读得那么大声,声音要放轻一点。我示范了一下,再请学生读。效果好了。
合作翻译
师:请同学们同桌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口译全文。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一会儿我们来集体解决。
学生出声翻译课文,我巡视。走过于老师身旁,她悄悄跟我说:“你的朗读,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过李老师面前,她对我伸出了大拇指。我知道他们是在鼓励我。
发现有的同桌没有合作,我说:“有几组同桌在单打独斗。要注意合作啊,两个人一起翻译,会快一点的。”他们开始配合了。
师:同学们都翻译完了。谁有觉得翻译不出来的地方,提出来啊。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师:那位同学能翻译这句?
生:江水都是清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望到底。
师:翻译得真好!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生: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
质疑解疑就这么一问一答地进行着。几乎每一位同学的质疑都有同学能顺利地答上来。只有一个不太难的地方卡壳了。
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那位同学能翻译这个句子?(停了有六七秒钟,没有学生来回应。)
师:这里的“百叫无绝”和“千转不穷”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啊?
生:蝉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叫。
师:这里可以变化一下,后面的“叫”说成“啼”。
生:蝉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啼。
没有学生质疑了,但是没有人提出词语解释方面的质疑。
师:那么我来问了。“急湍甚箭”的“湍”是什么意思?
一生看着黑板大声说:“激流的水”。
我笑了,说:“有同学已经注意到黑板上补充的词语解释了。请大家把它们整理到课本上。”然后,我分别指出没有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整理好。
左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熟悉一下全文翻译,咱们请同学来通译一下全文。
过了一段时间,没有人举手。我就请课代表来通译全文。她翻译得不错,只有两处不足。我给以纠正:
“任意东西”中的“任意”是“随意”的意思,在句子翻译的时候可以省略,句子翻译为“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就行。“鸢飞戾天”的解释不能安全照搬注释,可以直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师:我们翻译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知道得更加清楚了。下面,把咱们这种理解朗读出来。
我起了个头,全班齐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声音比上一次低了一点。我评价道:“因为有了新理解,朗读声音中生硬的东西少了,更多了内涵。”